鸿基港周围的几个县组织上万人的武装,想以武力驱赶鸿基港的李仙部,只是安南向来穷困,工业水平甚至远不如清廷,连铁锅都要从佛山和广东进口,其装备水平可想而知。
这一战,自然是被李仙打得一片稀里哗啦,然后又抓了大量俘虏,在鸿基港周围的煤矿上挖起煤来。
鸿基港本身是安南北部的重要港口,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鸿基煤矿,是安南最大最优质的露天煤矿,挖煤方便,而且离港口很近,运输也很容易。
只是,李仙仔细考察鸿基煤矿后却暗叫可惜。
原来,鸿基煤矿生产的是优质的无烟煤,作为蒸汽机的燃料什么的那是极好的,但是不能用来做炼焦煤,这就有些美中不足了。
广东向来缺煤,李仙原先发展工业,蒸汽机主要用木炭,全靠福地里获得木材便宜才消耗得起,现在总算有了优质燃煤,自然不会放过。
安南对鸿基港被占之事非常紧张,先是派使节试图从外交层面解决,之后又派数万大军进犯。
可惜,安南也好几十年没有经历大的战事,而且军工业薄弱,连普通的铁炮也难以自己生产,军队士兵也没什么战斗意志,其结果可想而知。
李仙带兵两次打败进犯的安南大军后,也觉得不胜其烦,带兵直接进攻安南首都,一直推进到其都城四十里外。
安南君臣此时才如梦初醒,明白一个不慎就是改朝换代的局面,立即派使节过来,许下大量好处和财物,又严惩之前主持劫掠广州商人的官员和士绅等。
李仙经过一番考量后,觉得就算把人家都城占领了,也只是让整个安南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已,对华夏军没什么实际的好处,才勉强同意回军。
当然,从安南勒索价值数百万两的财物和粮食,获得鸿基港的开发权,同时立下各种贸易协定是必然的了。
话说回来,安南是矿产相对丰富的国家,煤铁铜等储量丰富,易于开采和运输,又盛产粮食,是广州非常需要的贸易伙伴,对华夏军工业体系的升级有很重要的意义。
等到安南和华夏军签订条约,梳理双方之间的关系,南洋诸国都大受震动,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广州华夏军势力的应对方式,像之前那样明面上欺凌华夏军所属商人的行为几乎立即绝迹。
中国历史上对南洋诸国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就是在李仙所处的这个时代,清朝对南洋诸国的隐形和实际影响力也远高于欧洲列强。
华夏军收拾安南后,就完美继承了中土王朝对南洋的影响力,一时间风头无两。
英国对这种情形自然不怎么乐于见到的,可惜英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印度洋那边,南洋这边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强,只能跟吕宋的西班牙势力等加强联系,避免华夏军在南洋一家独大。
在这之后数年便是华夏军疯狂造船的时代,尽全力打造各种军舰和商船,仿造欧式远洋大船和蒸汽船,与英国争夺在南洋的影响力,甚至发生几次与英国海军的正面交锋。
在这一时期,华夏军的陆军实力很强,但海军毕竟起步晚,比英国差很多,但趁着英国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度和欧洲,南洋这边无力顾及的空挡,居然没怎么吃亏,还越战越强。
通过数年的征战,华夏军的商业势力逐渐在南洋立住脚,获取大量财富和各种工业和民生所需物资,为自己工业基础的晋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李仙赢得了“南洋王”的名号。
在经过多番准备后,1846年春天,华夏军终有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北伐,向清廷在中国的统治,发起最尖锐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