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没有度娘、没带系统、不能过目不忘的苦逼重生者,林毅只能靠勤奋来弥补。
看完金融板块,为了保险起见,林毅又去搜索产业板块,寻找大公司头条。
秋风未起蝉先觉,各行业领头羊的行动,应该能佐证他的猜想。
把报纸一字排开,现在就是变身时间,成为人工大数据查询机!
当石油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很多企业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但其中一些公司,其实是优良资产。如果兼并重组的时机到了,自然会吸引来财团巨鳄。
林毅把这些新闻挑出来,一齐分析:
老牌英资企业太古洋行,1975年年初,率先发起收购。兼并大昌地产,换取太古船坞第一期房地产发展计划。
5月,太古又控股了国泰投资,间接掌握了国泰航空和香港飞机工程。
这两次收购,手笔都不小。要知道,在香港航空业,国泰航空可是领头羊。
怡和洋行,作为英资财团龙头,1972年就吞并了拥有大量地皮的香港牛奶公司,75年又收购了仁孚行和金门建筑。这两家公司,拥有大量优良物业资产——例如位于中环的金门大厦。二者营利前景,都十分可观。
在香港境外,收购也如火如荼。如香港电灯收购中华煤气,虽然条件谈不拢失败了,但也说明了风向哪边儿吹。
英资大量收购地皮的行为,跟‘发展香港、收揽民心’的政策十分吻合。
华资也不甘人后,75年5月,新鸿基证券收购华昌建业,以介绍形式在交易所快速上市,避开了复杂的审批程序。
这种优质股票的上市,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重塑股民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7月,新鸿基地产全面收购威胜发展。
看了几个月的报纸和电视,林毅已经知道,新鸿基是这时的华资一哥。
这些大鳄,林毅前世了解的,只有李嘉诚。但此时,不用说华人首富,他连香江首富都不是。
他旗下的长江实业,标志是个缺了一角的铜钱,让林毅想起被啃了一口的苹果。
在港人的印象里,他是塑胶花大王。而在地产界,75年的李嘉诚,还只是新贵。
记得刚来香港时,林毅在《明报》上还看到:李嘉诚联合百多家下游生产商,历经两年波折,终于打破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垄断。
现在林毅知道,塑胶业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之一,如果能够恢复元气,对实体经济,是一次重大利好。
大鳄们既然不断翻身,搅动市场,说明经济低谷已经过去。形势趋于明朗,可以放心入市分一杯羹了。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避免变成纸上谈兵,还是应该亲自走访一下市场。
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林毅参观了四大证券交易所。无论是英资的香江会,还是华资的远东、金银、九龙证交所,行市普遍低迷。
客户可以进入交易所参观,但没有牌照,不能进入交易大厅。林毅只能隔着玻璃幕墙,观察大厅里面的情况。
这个年代,还没有电脑交易系统,而是很原始的‘黑板交易系统’。
在客户席位和黑板之间,经纪人来回穿梭,随时更改着股票报价。
走廊里的客户,进进出出的经纪人,林毅都不放过,厚着脸皮挨个儿询问。
大多数散户可能是高位套牢,情绪普遍比较悲观,觉得钱景黯淡。而有些经纪人,态度刚刚转为‘谨慎乐观’。
经过一番调查,林毅觉得,‘人弃我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