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当市定罪处刑,李真淳登基后就把它废了,自那以后白虎门便没开过。
先皇在时却很喜欢将宫牢中的死囚们拖出白虎门,到刑场上当众砍头,威慑民众,以示警告。也不知道这警示的作用大不大,只是京城的百姓平日里都闲来无事,很爱凑这个热闹,明明是血腥的画面,却看得十分过瘾,刽子手挥刀人头落地时,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N看e正K版H章r%节》上(
但李真淳觉得这种做法十分残忍,因此和刑部商议改了法令。近年的死犯都是先由金吾卫带回家,吃上家里的最后一顿饭后再绑到城外悄悄杀掉,因怕惊吓到家中的老人,也不许亲人去看。虽然实行的还是死刑,但不砍头了,尽量给囚犯留全尸,以宽慰亲人。这种做法比较仁慈,李真淳把提案拿给我看时,我非常赞同,觉得民风还是要淳朴点好,以围观杀人这种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便与他一拍即合。
可是京城的百姓却不是这个想法,看不到刽子手砍头,竟像是少了乐子一般,一些人实在无聊,便向狱丞打听最近死囚行刑的时间,掐着点偷偷跑出城躲起来看。
对此,我只能感慨世风日下,人心扭曲啊!
此番审李孛弼,选的是平日最热闹的东市口,便是故意要让城中的人都来看看,旨在让青阳王诚恳悔过,深刻检讨,让百姓更加服从信任朝廷,尤其是那些背叛朝廷的渝东百姓。
贺兰段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好,只是不知他有没有想到,这东市口会被看审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车舆难行。
这么多年都没犯人看的京城百姓,一听说死囚是长州的青阳王,纷纷带上茶点瓜果赶来东市口,卯足劲超前排挤,街市周围的馆肆也都挤满了人,像是在戏楼买座的看客,都大家伸长脖子睁大眼,等着一场好戏。
即便是姜宣施了轻功,我们到时,也早已挤不进人群,只能看到高台上李孛弼芝麻大小的一张脸,隔得远声音也听不太清楚。
我表示很苦恼。姜宣这次带了脑子,马上打横抱起我,借着几阶墙瓦,轻盈地跃上了离筑台较近的胡氏酒肆的顶上。
那酒楼是刚建的,瓦片刚上过蜡,很是光滑,以至于我从姜宣身上落下,脚不抓牢地,直直往下面溜,姜宣倒是内力深厚,站得很稳,他没办法,只好把我背在背上听。
我不禁感慨高处真又是另一番景象奇观。楼下庞大的人群瞬间变成了密密麻麻、如黑点般的人头,李孛弼在搭好的高台上念着悔书,高台外侧围着三层披胄持枪的金吾卫,离高台最近的是渝东叛军,叛军外又紧紧围了一层金吾卫,再外圈便是城内的平头百姓了。上将军官晟和赵天翼把守在高台的两侧,有着金吾卫等人亲临现场维持纪律,故场面虽庞大,却不失秩序。
我思索这布局还算合理,既不怕渝东叛军上前救主,也不怕京城民众积愤闹事。
等这件事结束了,青阳王叛乱也便能翻篇了。
想到这里,我感到心中格外通畅,便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趴在姜宣的背上,听李孛弼作检讨。他这检讨很有意思,不同于平日写的华丽诗赋,他这检讨用词简明精准,朴实无华,既表词达意又通熟易懂,分明就是专门写给老百姓听的,又加上他演讲时声情并茂,文章中处处流露真情,表达了对造反之事的悔悟,又讲出了自己对朝廷和皇帝的歉意,并恳求原谅,文中多次引经据典,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精彩。
精彩到我觉得可以当做史料留下来,传给后人反复阅读学习,连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做《东门陈罪表》。
我听着听着,竟觉得有些可惜。李孛弼确实是个人才,在朝廷上当个侍郎,循序渐进提拔为宰辅也未可知,这个下场,委实让人痛惜。
我正听得入神,一只禽鸟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