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寻第二天早上起床洗漱后,换上那象征着圣前举人文位的专属衣服,对着铜镜照了照,相当满意。这倒不是张寻刻意高调或者喜欢装逼,而是他待会要去西城门给秦大人和付、陈两位翰林送行,自然要穿的正式一些。而且秦大人是礼部侍郎,正三品大员,又主管科举为朝廷取仕;而付、陈两位翰林背后是翰林院,是文庙一系在鲁国的代表。张寻自然要交好三人,毕竟莱芜只是边境小城,在这不可能有多大发展,最多三年自己肯定是要去鲁国都城的,如果能有这三位大人物的支持,那振兴文道之事到时就顺利多了。
张寻来到西城门口之时,天才刚亮,见自己来早了,就在这莱芜西城逛了起来。这西城相对东城而言没有那么繁华,确胜在寂静;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有着“一寺二观”之称的悟法禅寺、慎行观和玉清观。在张寻前世,“禅宗三境”流传广阔,影响深远,来到文昌世界,还未接触过佛门,张寻想既然时间充足干脆就去这悟法禅寺上柱香,求根签好了。
张寻来到悟法禅寺门口,一个小沙弥迎上来,见张寻一身儒生的打扮,就问道:“小僧见过施主,不知施主来我寺有何事?”张寻回到:“小师傅好,小生本是去西城门口为人送行,却是去早了些,见此有座禅寺,就想去上柱香,如果与佛有缘,则再求个签。”小沙弥再问道:“施主,小僧不明白的是施主你一儒生为何来我佛门求缘,不知施主你是否能为我解惑?”张寻答道:“小生以为,众生修行,皆为求道;儒(家)是道、法(家)是道、道(家)是道,佛(家)亦是道,何故小生不能向佛求道?”小沙弥还欲再问,一位身披袈裟的中年僧人走过来对那小沙弥说道:“好了,悔空,这位施主说的对,佛亦是道。你太过执着了,下去好好体悟禅宗三境。”悔空应道:“是,师傅,弟子这就去参禅。”那中年僧人在悔空离去后对张寻说道:“贫僧恒智见过张寻施主。施主请随我来。”张寻对恒智说道:“小生谢过恒智大师”就跟着恒智一起来到敬香堂门口,恒智大师就对张寻说道:“施主请自便,贫僧还有些事就先走了。”张寻道了一句:“大师慢走”就推开门,进入敬香堂,入眼就是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宝像庄严,心道“这悟法禅寺果然名不虚传,光这佛像,就不是一般寺庙能拥有的。”既然拜佛,就要诚心。张寻先是慢步走到百香台拿起三根这里最好的由悟法禅寺得道高僧亲制的“菩提问道香”而后来到佛像前的香炉那点燃,并排插进香炉,跪着向佛祖磕了三个头,最后在功德箱里投了十万银票进去。
上完香,张寻从敬香堂出来,沿着走道往外走去,来到广场,见那恒智大师正在给一众小沙弥讲禅,只是没看到那悔空颇感奇怪。就在此时,广场侧边一处禅房突然打开,一小沙弥从里面走出来,张寻一看,可不就是那悔空嘛!悔空也看见了张寻,就用手势示意张寻到他那去。张寻过去后悔空也没说话,只是推开门就去听他师傅恒智大师讲禅去了。张寻进去后,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就把房门关了,向老僧深深一拜,道:“小生张寻见过禅师,敢问禅师,可是这悟法禅寺的住持?”老僧道:“阿弥陀佛,施主果然聪慧,老衲正是悟法。”张寻问道:“不知悟法禅师叫小生来所为何事?”悟法大师说道:“张寻施主,不知你对禅宗三境有何理解?”张寻想了想,还是把那段王国维的经典评论说了出来:“在小生看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历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境界是人生孤独的瞭望,第二境界是人世艰辛的执著,第三境界是世事洞明的喜悦。”悟法禅师道:“那施主可知自己到了哪一境界?”张寻闭目沉思起来,一刻钟后,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