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石因为不与其它物质化合(至少至今还没有发现),所以不会被腐蚀,不会被氧化,不会被分解;甚至因为分子排列整齐紧密不活跃而不易传热也不易导电,且很坚硬,可以在很恶劣的环境中活动而可以不受损坏。
当然了,这也是有极限的,比如在摄氏负200度以下低温里时,左手石的分子就开始活跃,负250度以下时就会分解。而对电子、高温、振动等,同样是在某种极限时,也会改变其性质,只是要求比较极端,而在自然环境中这种情况极少见。
特别是哲文号又在外表层加装了一层几乎是表面绝对光滑且柔韧性较好的特殊材料的“外衣”,这样不但弥补了左手石柔韧性不足的缺点,防止了在极端环境下左手石可能断裂的危险,也能有效地防止了因光照、极速行驶时的产生的摩擦、小型撞击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高温和意外等。
这些特点,可以让左手石进入到环境极其恶劣的星体中而不被破坏,而在这些环境极其恶劣的星体中,哲文号才能采集到制造氧气和养分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其它活动。
在接下来航行的几个月里,哲文号就有过接近一颗彗星和进入到一颗环境很极端的行星里进行采集的活动。
哲文号启航时因为比较匆忙,所携带的氧气、养分和能源都显不足,而在空域时,那里多是土石,也因为经验不足和急着离开,所以也没能采集到所需要的原料。
而在离开空域两个多月后,奥洛卡文和哲雅思就有些后悔,因为接下来空旷的太空中一时再很难找到星体,这样下去,如果再不能很快找到星体,他们就有面临缺氧和缺养的危险,能量方面倒不是很重要,因为在极速飞行时,反倒是消耗不到很多的能源,因为这时的能耗仅是飞碟本身的应用,而不是动力,并且,温差和光照,甚至是高速飞行的本身,飞碟都有采集能源的装备。
特别是极速行驶过程中,因为这时不需要能源的支持,动力消耗为零,而这时通过高速行驶来采集能源是大于消耗的。相反,飞碟在低速飞行时,则依靠的是粒子动力,相对来说能耗却是很大的。
接下来的航行过程中,始终没再发现星体,而只是空旷的太空,如果再不能发现星体,就只能远离航线去寻找能采集能源的星体了,就在这时,他们在不是很远的距离,发现了一颗正在高速行驶中的彗星。
接近彗星是很危险的,因为彗星行驶速度较快,结构又复杂,所挟带的碎石和气体都可能对飞行器造成伤害。
但是没有办法,哲文号只能选择接近这颗彗星,好在这里不是很黑暗。
哲文号降低速度,改成手动操作,选择慢慢去接近彗星的尾部,这颗彗星的彗尾至少有一亿多千米长,尾端虽然有可采集的物质,但是太稀薄了,哲文号只能沿着彗尾向彗核更靠近些。
来到相对比较接近彗核的地方,当然,这里还是离彗核很远,比较接近只是相对长长的慧尾而言的,在这里,有碎石、尘埃、冰块、固态气体等很多物质,这一切都在高速飞行着,气温也很低,但好在这一切都在哲文号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哲文号的将速度调节到与彗星的速度相当,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小块固体物质撞到飞碟身上,只是远不能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奥洛卡文还是很小心地躲避着相对较大块的物体。
哲文号的机械手臂和气体收集系统并不是很难地就完成了采集任务,这一切都是自动完成的。
任务结束后,哲文号慢慢从侧面离开了彗星的“势力范围”,然后调整好方向后加速,在与彗星飞行方向形成一定夹角的另一个方向,以远超彗星的速度甩开彗星后绝尘而去。
而这时,氧气和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