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正文卷第三十四章理清脉络自永乐初年,大明逐渐稳定,大明的粮食价格就一路下滑。
稻米从靖难之时的一石四钱银子,到后来跌到了一石两钱七八分。小麦略贵,也不过三钱银子略高。
到了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提议从南洋大量运粮之后,大明的稻米价格就被稳定在了两钱五分银子。
稻米的价格下滑,同样影响了麦子,因为百姓只要能活命,是不会特别在意口感的。小麦的价格太高,百姓自然会换成吃大米。
如今的小麦价格基本不会超过三钱银子,这也让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很是下滑。
如今大明一亩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在两三石,就是种两季,基本上一亩地的收成也就一两银子左右。
一家种十几亩地,总产出也只有十几两银子。
这对老百姓的影响不大,因为老百姓交税也都是交实物。种的粮食,交的自然是粮食。
至于活钱,全是靠副业。养鸡,养猪,织布,种水果到市场上卖了换一些油盐,收成好的时候,还能给孩子们买一些糖吃。
但是这样地的价格,对大家族,对大地主,对粮商来说,就不是好事了。
大明的粮食价格稳定,他们的利润就小的可怜。
地主们不可能靠自己来种地,都是佃农,就是再苛刻的地主,也要给佃农吃饱,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利润小的可怜。
就连自耕农们都不愿意种地,想到城里随便做工,也比在地里刨食强。
要不是没有门路,换不了户籍,大明目前恐怕无数农民想要抛荒。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自然有不少人对朝廷大量从南洋运粮不满意。
特别是北方,因为地多人少,一个人能种的地又有限,一年只能收一季粮食,收成更低。
许多大地主,都已经濒临破产的境地,这个时候,他们就要玩一些小动作了。
朱瞻基设想过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到,出头的竟然是自己的亲叔叔。
他自己的土地是没有多少的,即便这几年在彰德府大量侵占民田,他也算不上是个大地主。
而且,他是不用交税的,然后通过贸易赚到的钱绝对比种地的收入要高的多,根本没有道理来出这个头。
但是偏偏是他!
这是欲壑难填吗?还是被其他人利用!
在马琪的坦白下,一个以他为代表的利益团体付出了水面。其中包括了宁波的两个大粮商,山东的两家大粮商,河北一家,河南一家。
朱瞻基让人把这些人全部记了下来,他不能直接出手对付赵王,但是收拾他们,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是,如果连主犯都逍遥法外,处理起其他人,必然会面临众人的不满。
朱瞻基会在乎吗?当然不会,所以在听了马琪的坦白后,他就想明白了其中的环节。
“既然你的粮食全部都处理给了这六大粮商,可否有交接的证据?”
马琪点头道:“虽然没有直接的合约,但是奴婢与他们之间的粮食交接,都有交接手续。”
孙林点了点头,表示已经查货了这些账本,朱瞻基拿定了主意说道:“这件事让孤很是为难,不惩治你,整个案子就无法下手,所以最近一些时日,还要委屈你了。”
马琪连忙说道:“奴婢不委屈,无论殿下如何惩治,奴婢都心甘情愿地受着。”
朱瞻基心中暗笑,不置可否地转向孙林说道:“如今这个案子的脉络,孤已经心里有数。现在,就是按照这个脉络剥丝抽茧,将所有人一个一个都给我揪出来。另外,本人还有两个疑惑,马琪……”
“奴婢在。”
“赵王叔为何会替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