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去马家挑选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所以在大明的朝堂上,现在看见不少大臣戴着眼镜,并不是一件稀奇事。
皇宫,东华门内。
咨情司衙门内,孔彦缙这个时候就有些拘束地坐在朱瞻基的对面,今日他的身边,两个族老孔讳,孔译也跟随在侧。
他们是第一次见到朱瞻基,同时也能感受到朱瞻基身上那慑人的霸气。
“这天下大势,合久分,分久合,但是唯有家族延绵不绝。孤虽然不是惊才绝艳之辈,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过去,人人谈的是天下,但是孤却更愿意用国家两个字来取代天下。因为天下太泛义了,虽然一众腐儒口口声声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他们连这个天下有多大都不知道。
孤出海三年,行程也不过是这天下的一半,还有大片的区域无法前往。这天下如此之大,来往一趟就要几年,朝廷如何能有效管理,统治?
所以,用天下来形容我大明的疆域,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些偏远地区,朝廷根本管不过来。孤要建立的就是国家的概念,将这个天下真正纳入有效统治之中。”
国家这个概念,在东方一直到清朝末期,才逐渐形成。即便那个时候,梁启超这个励志革新的大臣,仍然以氏族作为国家的主体。
孔讳捋了一下长须,问道:“殿下,何为国家?这跟天下又有何不同?”
朱瞻基想了一下说道:“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天下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比如氏族,就是国家的最基础结构。”
孔讳疑惑道:“那这国家与天下,似乎并无太大区别?”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细化来说,国家概念有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
而民族概念是指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信仰、崇尚、习俗、服饰、佩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忌讳等等。民族也可以国家化。
再从结构上来说,国家一词有多种解释,例如包括地理层面,政治层面,民族层面,这三种层面都能形成国家的概念。
自秦汉以来,我中洲各地的小国,小部落,都已经接受了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型国家。虽然朝代历经更迭,但是不论是谁占据了优势,都会想着一统天下,而不是偏安一隅。
而其他地区则不同,他们没有完善的思想统一,所以在一个地区,可能就有无数的小国家,小部落,谁也不服谁,更不愿挑起战争进行统一。
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是有大功劳的。何况还有儒学的人伦大义,这是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组成。所以孤绝不会摒弃儒学,儒学为本,这一点在孤的手里也不会发生变化。”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三人登时放心了许多,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许多。
但是朱瞻基没有说,他不会摒弃儒学,不代表他不会打压儒学。
儒学的强势已经严重挤压了其他学科的生存空间,他们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都必须进行改进。
朱瞻基又说道:“儒家应该在国与家之间,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国为大家为小,先国后家,而不是先家后国。如果这一点你们能做出合适的释义,孤不会吝啬一个衍圣公的爵位。
不过,孔家必须按照大明的律法进行分家,除了长子长孙一系,其他各支都必须按照规矩纳税。
皇族不肖,有亡国之忧,孔家子孙不肖,却依旧能躺在祖宗的牌位下享受特权,这事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