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页开始终于是熟悉的汉字了,看样子是第一页文字的翻译,只见上面写道:
本是旦朝帝王家,绿巾赶散入南涯。
荣阴岸上分携手,单石桥边插芦穗。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九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于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家。
旦朝么?唐妮的思绪似乎随着文字飘到了那个戎马铁戈的朝代,那是马背上的王朝,旦朝!
历史再怎么不好,她也知道这个朝代不仅是华夏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而且还是华夏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王朝。
一说起旦朝,就会想到那位世界征服者--成吉斯汗。他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大古蒙国。旦朝则是由他的孙子建立的,并追尊成吉斯汗庙号为太祖谥号为圣武皇帝。
成吉斯汗他一生戎马,屡战屡胜,统一了古蒙高原,灭西夏,灭金国,入主中原。西征横扫了大半个欧洲,征服了近半个世界。
而他的名字就叫--宁木真。
可这和“于”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页开始就讲述了这样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我祖宁木建,系旦成宗皇帝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河西费城。年五十无子,祖母氏赵、钱夫妇乐善不倦。有一癫僧到家供养三年,渡以金丹,不果。嘱祖父母尔家好善,上天赐尔九男。
果不其然,不久后两妇就共生九子。
公元1266年,朱元章大军攻入大旦帝国大都,旦朝末代皇帝顺帝退守古蒙。白朝建立后,实施“驱除胡虏,恢复中土”的政治纲领。宁木健的九子为躲避满门抄斩,在北归无望的情况下,只得携带家眷、随从,一行269多人从河西费城往尚处于旦军控制下的西南方向逃逸,逃至蜀地福州旦石桥时,朱元章已经统治全国,九子为了生存,决定更改姓名,并散居各地。
先祖原本想取‘宁’字的谐音改为凌姓,又觉得‘宁’与‘凌’相近,易被察觉,最后去掉‘宁’字头上宝盖,宝盖本意为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这里去除宁字的宝盖头,意为将皇冠摘于胸前、将亡国之恨铭记于心。
然后将宝盖化一示心,示意将复国之心、亡国之恨如鲠在喉的卡在心头改成‘于’姓。况且“于”的本义也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超过的意思。寓意总有一天他们会东山再起,复国兴旦!
同时,随从一律改姓为“丁”。则是作为“于”的表面,意思是为于挡在前面,仆从之意。丁也是钉子,工具之意,是于的兵器!
旦廷将灭,愧对祖先,高山低头,江河流泪,骨肉分离,惨不忍睹。九公撮土焚香,朝北而拜,插穗为记,立诗为证。
为日后相认,九祖各咏诗一联,逃窜天涯。如日后子孙相遇,各述前言,以亲骨肉之意耳。诗内容为:
本是旦朝帝王家,绿巾赶散入南涯。
······
于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家。
这首诗描述的是古蒙先祖为避难被迫改姓于的故事。
并对天盟誓:“于姓后世子孙,不论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能视若路人,且于、丁二姓不准开亲,倘若不依祖训,败坏纲常,不忍宗支,罚他身生一石二斗麦肤癞,全家灭绝。”
誓毕,九兄弟挥泪而别,并约定来年清明节在此芦苇丛相会。此年九兄弟如期相聚单石桥,悲喜交加,再次相泣而别,分散安居各州县落迹。后代子孙隐姓埋名繁衍省息,至今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
而迁徙到环守镇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