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迦勒节过后, 大英女王乔治娜正式发兵讨伐汉诺威, 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意法普奥等国率先对于英国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并随后组建起了一支欧陆联军以抵抗英军对于汉诺威的野蛮行径,然而在英国人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完善的后勤补给之下,欧陆联军并没有能够真正阻挡英军的铁蹄,而是使得德意志联邦地区被迫撕开了一个口子,这片区域或大或小的国家陷入了一场噩梦般的胶着混战, 就连所谓的联军也溃败得不成样子。
而另一边,美国的南北战争激战正酣, 墨西哥边境时有骚扰,加拿大趁势而起, 蚕食了北方的小块区域,最终远离主战场的美国国内落了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南北双方正式对峙。
远东地区, 一场席卷华夏的反清复明运动如同秋风吹起了号角, 给了疲于应付太平天国的鞑清政府沉重一击, 国内形形色色的人民起义不断爆发,国外一支所谓的侵华联军也正试图以炮火轰开这古老的国门。
但幸运的是,欧陆战场牵扯了这些面和心不和的杂牌联军太多的心力,又有起义军领袖郑永生等人对外发表演说,称“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是本国民族之战争, 反对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标志着亚洲体系的正式诞生。
至于曾经世界霸主的有力争夺者, 盘踞于亚欧的俄国,却由于此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一蹶不振,国内高涨的反对派使得病重的尼古拉一世终于没有能够熬过冬天,匆匆将皇位传给了亚历山大二世便溘然长逝。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的君主上位并没有能够改变俄国国内危机四伏的现状,反而由于鲁莽地动了极为敏感的农奴制改革,国内的矛盾更加激化,刺杀,叛乱,暴动,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国却没有忘记家门口的两块肥肉,西进欧洲门户,围绕着巴尔干半岛的争夺,挑起了第二次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打得不可开交;南据辽东以北,从鞑清与残明的混战中分得一杯羹,却惊讶地发现占据西安、大同等地的残明势力强韧惊人,只能节节败退。
俄国的双线作战没能淘到好处,英国的多线出击却似乎也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汉诺威之战一举击溃了欧陆联军,在之后的战场上,英军出场次数不少,存在感却着实不强。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支关键时刻才会出现的灭火小队,奥斯曼不行了就帮忙打打俄国,普鲁士太强了就转头支持奥地利,一点儿做为老大哥的强国气势都没有。
等到各国的混战打得差不多了,英国人居然兴高采烈地宣布:我们要迁都了!
这下子,加拿大人也懒得和美国人磨蹭了,就连驻扎在边境线的士兵也对迁都与有荣焉,只等迎接女王陛下驾临。
帝国元年春,一代女皇乔治娜.温莎正式迁都北美潘多拉贡,“大英帝国”改称“神圣不列颠尼亚帝国”,所辖之地横跨欧亚非,几乎是后人所计算的月球面积的十分之九,号称在她的领地之上,太阳从不落下,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同年,美国北方以纽约州为首的,正式与不列颠尼亚开启谈判,随后谈判破裂,欧陆的战火蔓延至美洲,第二次英美战争正式爆发,纽约州、缅因州等地尽数沦陷。
次年,乔治娜女皇修改王室婚姻法,允许王室与平民通婚,并享有头衔,但令人遗憾的是,据史料记载,女皇陛下本人终身未婚。
而后,英美以密西西比河为线,双方进行和谈,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
经此一役,欧陆各国元气大伤,德意志一盘散沙,俄美龟缩一地,休养生息,只有看似战争发起者的不列颠尼亚早早地打了一场胜战,又早早地远离欧陆主战场,反而将原本有可能捡到便宜的美国逼到了死角,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