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照明工厂竞争。
在当时,一个光线柔和且环保的ge灯泡可以使用一年,但是售价为10元,而国内一些小灯泡厂生产的光线比较刺眼的灯泡虽然只能用几个月,但是售价仅为2元。
ge的市场研究人员无奈地说,“与ge灯泡所具有的各项优良性能相比,中国消费者似乎更青睐灯泡的价格。”
对此,ge董事长、当时已如日中天的杰克韦尔奇一直耿耿于怀却也无计可施。
如果说ge和达能是僵化,很多企业干脆就是无厘头。
比如收购了京城雪花的惠而浦,么海尔小天鹅,在老百姓眼里还都是“新牌子”,当时雪花冰箱可是中国冰箱数一数二的品牌。
雪花当时牛逼到什么程度?
1984年顺德的潘宁研发容声冰箱时,聘用的就是雪花的工程师团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美国人完成了一场十分蹩脚的购并表演。在冰箱领域,惠而浦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全无氟冰箱成套技术,可是它认为中国市场短期内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于是惠而浦雪花仍延续原产品的生产。
美方管理层与中方的文化隔膜更是从一开始就非常严重,惠而浦总部始终强调美方的控股,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部都由美方掌管,希望中国合作者不插手公司的“内部事务”。
一个叫邵敏的雪花员工回忆说,合资之后,身材高大、留着胡子的美方总经理整天把自己关在一间用毛玻璃封起来的办公室里,里面不时传出美国味儿实足的英文,或者新马泰式的汉语,几乎听不到标准的普通话,而原来的雪花人主要负责把热咖啡送进去。
结局怎么样呢?
在两年多时间里,惠而浦公司严重亏损。
亏损了多少呢?
8986…万元!
而在卫生巾这块,世界日化消费品公司宝洁,在中国推出的护舒宝还沿用着欧美那边的产品设计。
不论是尺寸也好,还是在吸收量上也好,对于中国女性来说都相当不友好。
定价上,更是把自己身价抬得足足的。
除了大城市一部分高端消费者愿意为他们埋单之外,在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上面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而其他的女性经期品牌更奇葩。
居然直接在中国卖卫生棉条。
嗯……就是用的时候得塞进去的那种。
居然还特么去大学学校搞宣传,气得一些女性校领导指着那些在校门口演示使用方法的洋人鼻子骂臭流氓……
花王等日本品牌,相对而言要低调一些。
可这并不是务实,而是当时日本的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吃了大亏。
90年的时候,京城消费者投书报社指称日本一个知名家电公司的空调质量不好,制冷效果非常差。
这家公司的日籍总工程师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空调之所以运转不正常,是因为北京的空气太脏。”
这种也许是很技术性的答复当即引来愤怒的舆论炮轰,一位读者在给报社的信中说,“既然嫌京城的空气脏,那么,他们就滚回东京去吧。”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统治中国家电市场的日本品牌此刻面临集体的危机。
这中间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在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之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原来在全球各地四处投资的大公司元气大伤;
另一方面,它们一直将中国市场视为本国、欧美市场之外的“第三世界”,拒绝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这给了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切入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个“中国质量很差”,导致整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