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劫难逃,而且下场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 汉初时代,将星璀璨,勇士云集,但除了汉高祖身边极少数的亲信嫡系之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出自这三大名将的麾下,这当然会让皇帝陛下深感不安,夙夜难眠了。 三杰之中,势力最大,最桀骜不驯的反而不是韩信,而是英布。英布,以勇力冠于三军,号称“小项王”,是说他的英雄豪迈之气令人心折,颇有西楚霸王的几分风采! 高祖皇帝集全国兵力去围杀他的时候,英布在万军之中,单骑冲阵,一箭贯胸,差点把刘邦当场射杀,虽然没死,也丢了半条命。他后来的驾崩,不得不说与这次重伤有很大关系。 英布死后,淮南之地的余孽是有很多怨恨和不平之气的,一时间尘烟四起,盗贼横行,因此此地极难治理。这个烫手山芋,当时没有人敢接手,也没有人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个时候,刘邦以他知人善任的眼光,挑中了自己的少子刘长,任命当时年仅二十岁的这个小儿子为新的淮南王,治理昔日英布所属的四郡之地,果然所托得人,刘长凭借铁血手段,很快平定了混乱的局面。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是有吕后亲自抚养长大的,因为他才智出众,力能扛鼎,所以一直深得高祖和吕后的宠爱和器重。 后来文帝继位,刘长从小与这位同父异母性情宽厚的哥哥关系最好,因此身份更加贵重。他经常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文帝为“大哥”,其手足情深,可见一斑。 刘长其人勇力过人,任侠豪纵,曾经为报母仇,纵马直驰辟阳侯审食其府上,当众以大铁椎击杀这位高祖与吕后最宠信的臣子于府门,然后袒身赴未央宫阶前伏罪。 汉文帝怜悯小弟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徇私赦免了他,只是把他放归淮南了事,这也为他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世界上再亲厚的关系如果掺杂进政治,陷入各种阴谋的罗织中,任你是再英明的君主,再无敌的英雄,也会败下阵来,无奈的任其割裂、宰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是处处小心,还唯恐不能明哲保身呢。更何况刘长一向是骄纵跋扈惯了的。 后来他终于被人告发谋反,谋反的证据很荒唐,是说他派七十余名江湖游侠儿在谷口县准备了四十辆大货车准备谋反起事。 于是,在这位淮南王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已经给他准备了几十条的罪名,在朝堂上联名上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汹汹议论,生性温和的汉文帝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但他最后坚持并没有给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迁徙到蜀中监视居住,以避避风头。 然而汉文帝低估了自己这位兄弟的性情刚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们的品德。这世间的杀人手段并不只有刀剑染血,还有以气杀人! 从来心高气傲的那位汉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这种无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迁徙路上,怄气绝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员因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们的某种暗示,所以囚车上的那把锁始终没有打开过,无人知道那里面发生了什么。 等到到了目的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启开囚车迎接时,淮南王刘长早已死去多时了。 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终只是怀了一种小惩大诫,挫挫兄弟锐气想法的汉文帝大惊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文帝刘恒,听到民间百姓作歌为这位王弟鸣不平的声音时,心中大恸,泪湿衣襟,对身边的侍从叹息道:“天下人,难道是以为朕贪恋淮南那片丰腴的土地才这样做的吗……” 于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但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挽回多少亲情,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以后开出的只能是恶之花! 当时以长子身份跟随在刘长身边的刘安,亲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