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长安令名叫李蕴,是去年从待诏金马门的翰林贤才中择优选任的。而且是当今天子亲自的任命,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启用年轻人才的决心。 上任一年半以来,官声还算可以。虽然比起几位前任还远远不够,但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踏实做事的好官了。 年轻得志,平步青云,本来这样磨炼上几年,也算是有处理民生能力的经验了。却谁知道,忽然之间就遇到了天灾,这个巨大的考验降临面前的时候,李蕴才发现,自己辛苦读过的圣贤书,却并没有教会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 早些时候,接到皇帝的旨令后,李蕴不敢怠慢,先顾不得理会府衙的损失,连忙召集起了手头上所有能够找到的官府差役们,在他亲自带领下,开始上街清查,安抚民众情绪。 眼中所见,自然是触目惊心。尤其是那些家园毁坏亲人不幸身亡者的哭声,更是令人悲切。这样的境况中,长安令大人的劝导并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反而有一些悲伤和埋怨的情绪开始在四处蔓延,聚集在各处街道上的人群中,有偶尔的打斗和争抢发生,也许在下一刻,就会有火星出现,引燃暴乱的烈火。 府衙的力量不过几百人,太薄弱了,从来没有处理过如此棘手问题的李蕴,为了怕引发突然的变故,只得去皇帝面前求援。还好,汲黯大人挺身而出,主动担起了这个责任。 现在的场面就是主爵都尉汲黯带领着一帮官吏,会同长安府衙的所有人,在街上维持局面,帮助救治伤者,抢救一些埋在废墟中的财产。 汲黯大人在长安民众中的威望还是很管用的。之前乱糟糟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在官府中人的带领和帮助下,大家开始压下悲伤的情绪,齐心协力的把清理出来的死者遗体抬到统一的地点安置,然后抢救性地搬出一些还能用的东西,毕竟活着的人灾难过后还要生存。 李蕴也暂时安心下来。吃苦受累的做事他不怕,就怕没有办法控制住局面。看着前面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背影在指挥着人们忙碌,年轻的长安令这会儿也顾不得其他了,挽起袖子撩起官服,满头大汗的带人搬抬起东西来。 汲黯自己请缨去疏导灾情后不久,看着面前汇聚而来的消息,皇帝刘彻终于也在宫中待不下去了。见宫中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不顾几位大臣的劝阻,他亲自率领着一些年轻的臣子和大批的侍卫走出未央宫,来实地查看灾情。 皇帝没有摆什么仪仗,更没有穿天子袍冠,换上普通的布袍,与寻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他本来就经常私自外出微行,早已经习以为常。 不过这次自然与往日不同,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因为跟在身后的那位他最近非常信任的仙师夏侯先生,刚才已经委婉的提醒过他,天降大灾,很有可能预示着国家也将会有不可预测的祸事发生了! 这样的话如果在平时说,皇帝自然会龙颜大怒,加以斥责。但看着眼前的满目疮夷,他却只是无奈的深深叹了口气。心中已经暗自在打“罪己诏”的草稿了。 这是惯例。不管皇帝从心里相不相信,服不服气,都必须要为这样的老天惩罚买单。打从三皇五帝时候起,历代王朝就是这么过来的。 皇帝既然自诩为天子,代天行事。那么每当老天爷降下天灾,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这位代理人所做之事有所不满了,是加以警示。既然如此,皇帝就要赶快检讨,好好找出自己最近所犯的过失,保证改好,然后才能求得宽恕,老天不再降罪于他的子民。就是这么一个套路。 既然天下人都认可这样的方式,皇帝就没有理由不去背这个锅。这次,他即便想让丞相公孙弘接盘,也没有办法甩给这位“背锅侠”了。 因此,这会儿他脸上的沉重可不是装出来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上述原因,另外,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街市面目全非不成样子,心中也很是难过。 皇帝一行人,没有人有空理会他们,也自然不会有人辨认出他来。到处都是慌乱的抢救者。走到朱雀大街南段时,前面的声音有些杂乱。在一片倒塌严重的民房商社中间,他看到了汲黯和长安令的身影,不禁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