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炼对沈明洲的无限信任, 成为了沈明洲的学习动力。
全然没有任何航天航空基础的沈明洲,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新东西, 剩下的一年半, 都在摸索中前进。
时间足够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 每次说起测试, 邵炼都会不由自主散发出焦虑。
皱眉的小动作, 导致沈明洲轻而易举的察觉到了他不稳定的情绪。
心理阴影并不会随着这些年的经历消失。
邵炼可以帮忙打报告、整理资料、撰写文件、解释原理,但是不愿意陪沈明洲重看当初的实验录像。
他把所有实验数据摆在屏幕上,话语里都充满了抗拒,“录像只是记录了具体的时间点, 和资料记录的没有区别。你慢慢看。”
沈明洲也不勉强。
于是他一边对比实验数据,一边看实验录像。
第一遍, 他重点在观察整个实验舱外部情况。
第二遍,他掐秒比照了实验目标的各项指标变化。
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
等沈明洲反应过来,他已经撑着下巴,盯着屏幕上的邵炼目不转睛。
实现录像的广角镜头恰好能够看到研究员们的身影。
居高临下俯视状态的侧影, 勾勒出的是二十二岁的邵炼。
他安静的坐在主控台, 周围组员或坐或立略微显得紧张的观察模拟舱数据,唯有他举止沉稳,远远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他的平静。
直到意外发生。
正如实验报告记录的那样。
研究员身边的医生, 率先要求停止实验。
整个画面由静转动,连带着平静的邵炼都站了起来, 跟随着其他人进入模拟实验区域。
短暂的九分二十三秒, 改变了邵炼的一贯沉稳。
经历过无数次前期测试的实验, 第一次送人进去就遭到了承重打击,确实无法轻易抹消心理暗藏的抵触。
沈明洲抬手调出模拟舱的数据,完全参照载人航天器的材质,从外到内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邵炼写出来的总控系统。
那套系统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尽量精简了繁杂的手动控制,模仿了大飞机的自动航行方式,放在那时候的技术层面,完全符合航天器1102的总要求。
然而,十多年前的人工智能,再厉害也会受到时代限制。
沈明洲摘掉“邵炼滤镜”,老老实实的看总控系统的整套算法,觉得确实比万物系统差了一点。
万物系统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产生于大数据时代。
连接网络数据库,实时对接,不断进行学习。
完美成为了贴近生活的人工智能。
可是,航天器1102的运行环境,不可能实现如此完美的大数据交互。
外太空航行过程中,依靠人工智能系统制造出完全符合人类生活适应的环境,排除一切意外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要做出普通人能够适应的航天器1102,邵炼留下来的老旧系统必须全部推翻。
系统上的事情还算小,令沈明洲犯愁的是推翻系统等同于推翻整个航天器1102的设计。
沈明洲当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开口说一切重来。
十几年前多少亿砸进去的实验项目,他什么成果都没有,就想全盘否定,首先过不了自己那关。
国家经费和高科经费比起来,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分量。
沈明洲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花掉多少高科研发经费,他能成倍的赚回来。
可面对国家经费,他做不了这样的保证。
低价高铁、扩大医保、义务教育,沈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