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太子驷令义渠称臣的消息早已传遍中原, 之前和义渠联系颇多的赵魏等国自顾不暇,反应过来后只觉得背后发凉。
秦国狼子野心,若河西真的归了秦国, 这中原还能有安宁的日子?
然而不管他们怎么想,秦国还是把河西从魏国手上夺了下来,如今的魏国已经不复当年强盛,魏武卒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即便有庞涓这等大才统筹帷幄, 最终也依旧输的一败涂地。
如果庞涓能在魏军中一家独大, 以他对士兵的掌控力, 这一仗或许不会输这么惨, 但是魏王对他的信任有限,魏国想出头的将领也多,还有公子卬视他如死敌, 上下都不安宁, 秦国却不一样,公子虔在秦军中的威望连秦公都比不得, 听上去似乎有功高盖主的危险, 但是人家兄弟俩之间从无龌龊,军队放在谁手里都没有放在公子虔手里来的让人放心。
魏国这一仗输的不亏。
孙伯灵看着兵败之后颓废不起的庞涓, 忽然觉得这么争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他自己有妻有女过的开心就够了, 庞涓是死是活和他有什么关系?
再说了, 以他对庞涓的了解,那家伙自己就能把自己折磨的不成样子, 庞涓这辈子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他压在头上, 不然他的双腿也不会废掉。
可惜了, 他孙伯灵就算没有双腿也依旧活的比他快活。
秦公的目的不仅仅是河西,他留给太子驷的是一个打开了豁口的中原,只要把裂口撕开,秦国东出便指日可待,就算他自己见不到那一天,还有子孙可以继承他的事业。
黄河以西并不只有秦国河西之地,还有属于魏国的城池,当年魏军能将秦人赶进函谷关,现在秦军就能将魏人赶到黄河东岸,此一时彼一时,且看这场争锋之中究竟是谁更胜一筹。
秦国一下子收拢义渠和河西两大片土地需要时间消化,把魏国逼的太紧也不好,所以秦军在收回河西之地后主力便撤回关中,只留下各城守军和文吏处理政务。
两年的时间足以让太子驷习惯身份的变化,在他对政务愈发得心应手之时,继位大典终于提上了日程。
卫霁早在半年前便到了咸阳,当初太子驷和他说的日子早就过了,也不知道那父子俩之间又发生了什么,硬生生从春天推到了秋天。
关中刚刚经历一个丰年,各地的粮仓都堆的满满的,这个时候新君登基秦人只能更兴奋。
泾河渭水从古至今没少泛滥成灾,关中肥沃的同时也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能有好收成的良田往往不足三成。
公输矩在关中渠修好后没休息几天就继续着手将其他水系联络起来,关中之地在他来之前从来没有修过大型水渠,能让这里从旱涝连年变成风调雨顺,他也就不枉此生了。
秦国接下来肯定会连年征战,趁现在还有余力的时候把水渠修好,将来打仗就不会对百姓造成太大压力,修渠属于民生,但是在战略上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关中地区西北高东南低,渠水自高向低流连人力都省了,泾水渭水洛水以及周边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水道都被连接起来,取之于水用之于水最后又归之于水,整个关中渠的建造堪称巧夺天工。
秦国有了关中渠以及公输矩之后几十年修建起来的水渠网,韩国为了疲秦而特意派来水工建造的郑国渠就被堵死在家门口,谁能想到韩国的目的是疲秦,最后却造就了强秦路上不可或缺的大功呢?
卫霁想起这些忍不住扬起唇角,不得不说,抛开利益相关,这个时代的所有阴差阳错都很有意思。
韩王的想法很好,修渠需要耗费人力,被征去修渠的青壮年多了当兵的就少,兵力减少秦国对外扩张的步伐必然要缓下来,可是他就没有想到缓和之后等着他们的会是更激烈的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