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审视他们能力是不是有问题。
能够独立设计建造成本过亿地标博物馆的建筑师,跟照本宣科只会画图纸的设计师截然不同。
殷以乔看重的不仅是人工岛屿沿岸的安全、坚固,更是与南海隧道跨海大桥的匹配度。
不到一天时间,翁承先刚带着律风回来,收到手上的新设计图,又变了一副模样。
原本普普通通的岛岸线围挡,加高了约十五厘米高度,可是弧形坡度设计,令加高的围挡完美融入了海岸边,成为了跨海大桥的一部分。
柔和曲线勾勒出黄金海岸角度,不仅完美弥补了拆除栈桥之后的突兀墙围,而且支撑起了容纳环形匝道的天顶。
律风一看设计图,就知道是师兄的风格。
他不禁担心道:“这个预算……”
“预算没超。”殷以乔说,“用的材料也是金屿人工岛修建海蚌观景台用过的材料。你放心。”
殷以乔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挑错找茬做汇报,而是为了解决金屿人工岛的问题。
他重新要求修改的设计图,基于原本设计上,进行了一点微调,材料和建筑工序不会费事,但是从视觉感官来说,跟换了一种设计似的,充满了海岸线应有的温柔包容。
图定了、材料选了,那当然是立马开工。
人工岛热火朝天开工,环形匝道就位立刻动手。
停滞了近两个多月的项目,再次启动,仍是迅猛得一天一变。
金屿人工岛作为南海隧道服务区,天生具有临海看桥的优势。
当跨海大桥完成了环形匝道建设,要进行收尾的桥塔烽火台对接时,国家派来记录、采访的记者们,便汇聚到了金屿海蚌一般的观景台。
长浪人工岛的对接,象征着跨海大桥从立安港不如深海。
而金屿人工岛的对接,象征着跨海大桥终于抓住了遥远的宝岛。
意义非凡的桥塔对接工程,在观景台栏杆后面数台摄影机注视下,于早上六时准时动工。
趁着和煦温柔的海风,艰苦建设了近十四个小时,才将那座重要的烽火台,对接到金屿人工岛上。
海洋昏黄夜色中,整座岛屿灯火通明,还有光线极强的探照灯,照亮整个施工现场。
弯曲对称的环形匝道,仿佛是烽火台下蜿蜒的阶梯,循着点点火光,铺在了深邃的海洋上。
这座铁灰色的跨海长城,终于完成了海平面以上的所有工程。
等待着它的,是海平面以下,漫长艰难的隧道沉管深挖、安装。
普通民众一觉醒来,便被南海隧道跨海大桥圆满完工的消息炸得心花怒放。
横跨南海海峡,可供车辆、高铁快速穿行的隧道,跨海桥阶段随时可以畅通。
只要政府开放通车,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从立安港开车到南海!
这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体验,推高了南海隧道的关注热度。
任何新闻里,都能见到南海隧道完整示意图,那道弯弯曲曲的通道,亮起了立安港-长浪、金屿-宝岛两段,好像两只手,即将在南海握住对方。
金屿人工岛的跨海大桥对接,显然比长浪人工岛对接工程更震撼。
当完整的新闻配图出现,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够登上金屿人工岛的宽阔观景台,去看一看温润如珍珠的岛岸边,气势如虹的跨海桥。
更令人诧异的,是新闻专题采访。
总工程师翁承先,在谈论金屿人工岛与跨海大桥对接工程时,没有回避金屿发生过的问题。
他说:“金屿人工岛对接,比计划晚了两个多月,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人工岛和桥梁出现了不匹配的误差,所以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这个错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