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没想到您还知道下官!”黄淮不由得一阵惊喜。
黄淮其实早就关注吴王了。
两年前,黄淮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
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时常让他发表自己的政见。
黄淮曾好几次被朱元璋召入养心殿,见过两次朱允熥。
从朱允熥身上,黄淮感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种气质,有一种看透世事后的平和,阅尽千帆后的超然。
陛下为何如此青睐一个废物朱允熥?
难道仅仅是因为亲情?
于是,黄淮就开始关注朱允熥的一举一动。
他发现,朱允熥如此低调地做事,却干出了很多让人惊掉下巴的事。
比如说他成立的大明盐业和报业,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是笨蛋的话,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
文官们看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认为赚钱是商人所为,而读书人不屑为!
还有打下西域后关于吴王的种种传说。
文官们不相信,但黄淮相信!
黄淮也特别关注大明科技院的动作,大明科技院表面上看是陶成道、孙仲连在运作,但其实是安宁郡主在运筹。
当时黄淮怎么也不明白,吴王已经死了,安宁郡主沐瑶为何还住在吴王府,并且三天两头往大明科技院跑?
文官们遮遮掩掩地看《明报》,但黄淮从不避讳对吴王连载小说的喜欢。
《明报》后来居然登了一个有奖征答。
很多文官都踊跃参加,黄淮感觉他们的文章是牛头不对马嘴。
后来,同乡王守政邀请他一起去大明科技院领奖,黄淮感到不对劲。
最后,还是来自匠籍的王守正是真正的特等奖获得者。
黄淮隐约感到,大明科技院一定是将来大明强盛的强大支撑。
直到后来陛下和吴王在金陵城头出现,黄淮才恍然大悟。
没料到,今日又见到了吴王。
即使过去对吴王的本事进行了种种揣测,但今天的景象仍然让黄淮震惊不已。
曹国公李景隆说今天有上天帮忙,黄淮觉得有些扯。
哪里有什么上天?
明明是吴王所为,只是他不愿意充分展示而已。
朱允熥精通历史,自然知道黄淮。
历史上的黄淮没有当过知县,因此他以为这个黄淮只是与历史上的那个黄淮重名而已。
名有重的,但名和字都重的,十分罕见。
既然是浙江永嘉的,这个黄淮肯定就是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名臣。
此人正直但又不执拗、廉洁而又不苛刻,是一个知进知退、处事灵活而有原则的官员。
最关键的是此人长寿,活到了85岁。
现在才三十出头,还可以使用四十多年。
朱允熥勉励了一番黄淮,交待他组织好民夫,轮班巡堤,做好预判,提前运送石料和砂袋。
黄淮当即组织人员,准备好了锣,规定了预警、集合、运料等各种敲锣方式。
雨还是下个不停,朱允熥浑身早已湿透。
黄淮让县丞用木料和草苫随意搭了一个棚子,作为临时避雨之所。
到棚子底下,李景隆才顾得上理了理思绪。
从两年前事情开始想,一直想到今日,李景隆愈发感到吴王不简单。
这次,跟着吴王到监利县,赚大了!
第二天,黄淮醒来时却发现吴王和曹国公走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天刚亮就坐着一个红色的小船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