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
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
宋代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
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
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
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
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的作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
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说它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
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
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西江巡抚。
《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
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
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
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
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
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这些是武三比较重视的,因为他们是以市场为导向。
但是,他并不知道,他看中的东西,在汝窑瓷之上,也许并不重要。
说到最后,还是要说到高仿之上。
不管是哥窑,还是汝窑,自然的开片纹痕,不会深入到胎骨,仅在釉的表面形成开裂。
而在裂纹之中,还有细分,比如百圾碎。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
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陈文哲的选择果然没错,景镇那边在瓷器制造方面,真是什么样的技术都有积累,就算是开片,也有很深的研究。
通过跟两位老人交流,陈文哲也顺利得到了比较高深的开片技术。
说的简单点,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
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
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
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