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之时,通过麻仓土的保存方式来看,就知道这种资源很珍贵。
因为在当时使用前,麻仓土都是盛在专用器皿中,绝不敢有丝毫浪费。
而麻仓土的作用,只是以少量比例,配合当时主要原料瓷石,以增加胎土内氧化铝含量,这样可以保证烧制大器物时不变形。
所以,麻仓土使用的数量不多,可就算是这样,它还是十分珍贵,这就很值得研究了。
如果说配方失传,也就是麻仓土的处理工艺失传,那么明代怎么还能使用麻仓土?
最起码明代前中期烧制的瓷器,麻仓土的特征很明显,这一点十分容易辨认。
这种含麻仓土的胎,现象很特殊。
就是中间多含汽泡,或在拉胚时破于表面形成坑点,或夹于胎土中形成一个个小扁洞。
元青花瓷片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特点。
加工质量最好的元青花瓷胎土,色为洁白,质量稍次者则带点灰,再次者则泛黄。
这可能和使用的瓷石质量,或同麻仓土的配比量,或烧成工艺有关。
这里不排除元代时各地窑口不同,所使用的胎土可能不完全相同。
不管怎么说,明代之时,肯定掌握了元青花的制作技术。
要不然,刚开始发现的元青花,不会被认为是明代青花。
那么明代之时,元青花的制作工艺,为什么会失传?
难道真是因为麻仓土绝产了?其他高岭土没法替代?
或者说,元代遗留下来的能够使用的麻仓土,全用完了?
这一点也不可能,因为明代也在麻仓山开采麻仓土,也是使用他们自己处理的麻仓土来制作瓷器。
可惜,隋侯之珠内部没有明确麻仓土和高岭土的区别,但是,里面有处理麻仓土的手段。
如果没有这种手段,陈文哲还真没有自信彷制真正的元青花。
现在陈文哲只能是寄希望于,麻仓土的特性,真的是经过后天处理之后实现的。
在古代,特别是元明清时代,他们没有科学的手段对麻仓土进行检测,对于高岭土的认识也不足。
所以,他们只会处理麻仓土,因为麻仓土跟高岭土,还是有一些微小差异的。
而问题就出现在这微小的差异之中,就是有着这一点不同,经过他们的特殊手段处理之后,就出现了优质麻仓土,就可以烧制出元青花。
要是按照这个想法来重新制作出合格的麻仓土,那就要在现有的高岭土之上,进行提纯,再添加一些元素。
这样才能得到麻仓土,之后经过元带古法工艺处理,最后得到可以使用的麻仓土,最终烧制出合格的元青花。
这就是陈文哲的计划,首先他要通过处理高岭土,得到麻仓土,之后才是处理麻仓土,烧制成功元青花。
如果陈文哲的这种想法是对的,那么他就可以真正烧制出古法元青花。
当然,在这中间,问题还有很多。
青料、胎料要是没有问题,那么还有工艺和釉质。
工艺,除了纹饰,就是制胚。
制坯技术方面元代拉坯、印坯、利坯等方法均采用。
我们看到的元青花精品器物,多为拉坯,这也成为元青花胎体成型识别中最主要的特征。
用拉坯法,事先制成若干段。
下部、上部、口部等等。
干后用泥条粘接,并粘上底部。
大罐内,泥条均抹平做为护接头泥,防移位。
小型器物,一般只挤出泥条痕。
手工拉坯成型法,是一项极为高超的技艺,即使在古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