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交汇水域,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为此,大海市文物局组织多个部门,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
之后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终于,在2015年,工作人员在对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有所发现。
他们通过声纳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
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
不久后,考古人员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了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从此,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所以,长江口二号还是很出名的,因为它不是一艘军舰,而是一艘运输商船。
陈文哲心中一动,时间快进,很快就来到二二年,此时显示的画面,是长江口二号被打捞出水的画面。
“果然,当年运输的很多瓷器,都没有被打捞上来,也不知道是被冲入海洋之中,还是被埋在了淤泥之中,或者是之前就被人打捞上来了?”
长江口二号沉船,为什么比较出名?还不是因为上面的瓷器比较多?
可以说,它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
这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沉没于大海崇明横沙岛东北部北港航道水下。
整艘船,船体埋藏于海床下5.5米。
这艘古船出水之时,船身现存约38.1米。
已探明有31个舱室,其中载有不少精美文物,迄今已经清理出水600多件陶瓷器。
最重要的是这艘船也是整体打捞出水,而且比陈文哲使用这门技术的时间,还要更早。
这艘古船打捞迁移工程,采用了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当时是使用一艘作业船,将在古船四周放下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
之后,把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和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提升出水。
最后嵌入,另一艘特制打捞专用工程船的中部开口月池。
整个海上作业预计耗时2-3个月,在这一点上来说,就不如陈文哲他们使用的技术了。
毕竟陈文哲使用的船多,技术也更加成熟、先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什么东西第一次做,都处在技术积累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