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战争的阴云也无法阻止大明对世人的吸引力。
大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现代的生活方式。
在某程度上来说,通过《生活》杂志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断宣传,以及那些受帝国控制亲明报社的宣扬,大明早就在全世界成形成了整个固定的印象。
提到大明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是什么?
当然是现代的、舒适的生活方式,光线良好的房间、整洁的厨房、带有淋浴卫生间的公寓如此种种,甚至就连同大明的空气都是香的——在大明的城市中,压根就见不到欧洲各国城市中遍地的马粪以及肮脏的垃圾。
大明汽车早就取代了马车,在这里人人都有汽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大明人来说,汽车仍然是需要两年收入才能购买的奢侈品。
《生活》画报所展示的生活,不远只是生活最好的一面而已。
换成二十世纪的流行词——就是宣传。当然了,这个宣传绝对不是建立在那种什么“全国各地保**”牺牲绝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基础上,而是将普通人的生活适当的美化一下。
比如说,在介绍大明的工人生活时,绝对不会说对象是熟练技工,不是普通工人。在介绍他的漂亮整洁的房子时,当然也不会提及公寓是长租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大明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而且所展示的那些美好的生活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大明人生活中想拥有的,全都是现代化生活用具、娱乐设施、以此来展示从侧面反应了大明的优越。
宣传的力量,有时候,真的很奇妙,正是通过这样的宣传,大明成功把这个古老的国名和现代与富足、文明与科学划上了等号。
而且那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人们,也会在他们的书信中,他们的传记中证明着这一切,毕竟,他们所享受到的生活与画报中的描述是大同小异的。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那些来自欧洲的移民们,本身就是作为人才引进大明的,他们的知识原本就能让他们过上这样的日子,只不过在欧美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或者竞争更多,而大明只是让这个时间稍稍提前一些,或者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都……”
邮轮的汽笛声在哈德逊河口响起了,邮轮上等舱甲板上的布朗夫妻,看着远处的曼哈顿时,没有丝毫的留恋。
美国虽美,但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对于布朗夫妻来说,他们移民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选择,自然选择更好了。
其实,在船上不仅有布朗这样的工程师,还有不少学者,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离开这片土地。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之所以离开这里,是因为在地球的另一端有更好的选择,就像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祖先离开欧洲大陆来到美国一样。
他们所追求的也就仅仅只是更好的生活而已。其实很多时候人们的要求并不高,不是非要升官发财。也不是非要飞黄腾达,他们所渴望的仅仅只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一处可以居住的房子,当然还有公平的机会。
在他们在美国得不到这些的时候,大明也就成了他们的选择。毕竟在这个时代,大明帝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的灯塔。
那里的人们富足且祥和。他们享受着欧美各国人们无法想象的生活,他们向生活在天堂里一样。
通过生活画报所展现给世人的大明,对于这个世界的人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道阳光照亮了这个黑暗的世纪,让人们在黑暗之中看到了一线希望,看到了光明所在。
这样的灯塔又怎么可能不让人趋之若鹜,不让人心驰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