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否重逢。
浪漫,却带着些许悲伤。
社交网络热议一片。
人们有些无法分辨,兰晨到底是为回声做宣传,还是抵制回声召唤观众回到电影院,短片并没有明说。
但也恰恰因为短片留下讨论空间,所以人们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就这样碰撞在了一起。
继陆潜后,兰晨的短片也同样引发热烈讨论,点播量一路朝着一亿狂奔,尽管速度和声势比不上陆潜,但也毫不逊色。
然后——
第三天,江澄海。
第四天,侯晓川。
第五天,昆大彬。
第六天,简康平。
一天一位,而且全部都是业内有名有姓的大导演,每个人以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围绕电影院和流媒体的差异,拍摄一部短片,为回声背书。
最长的是简康平,九分十七秒;最短的是侯晓川,四分三十三秒。
其中,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导演们并不是以拍摄广告的方式呈现,他们不需要为回声高唱彩虹屁:
昆大彬的戏谑和吐槽就表现出对流媒体的不屑,简康平的内敛与沉稳之中就能够感受到她对电影院的留恋,包括侯晓川的短片里同样能够感受到时代交错的些许落寞与哀伤,并不是欢欣鼓舞的姿态。
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为推广回声,而是呈现出一种状态并且提出一个问题:
流媒体,真的能够取代院线吗?又或者说,流媒体真的准备取代院线吗,难道二者之间就不能共存吗?
此时再回顾陆潜的短片,就能够更深一步挖掘,他所提出的疑惑是,“电影在生活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人们总是将自己的思绪束缚在平台媒介上,但他们应该摆脱院线和流媒体的束缚,关注核心本质——
人们喜欢的,是院线,还是电影?
当然,陆潜并没有给出答桉,而是留给人们讨论。
此时,再回首六位导演的执导短片,不同篇幅不同内容却凝聚着同一个核心,然后,人们也就意识到,这些短片,并不是回声宣传广告,而是陆潜提出的一个全新课题:
导演眼中的电影。
又或者再更加准确一些,从院线到录像带租赁再到流媒体,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承载的不同电影记忆。
这才是陆潜邀请这些导演拍摄的主题,也难怪陆潜能够说服一群院线铁杆支持者的导演们出列合作。
千姿百态,堪比万花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