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晨,就听到外面有人唱戏,一定是奶奶没错了,练嗓子,我也能肯定,这是昆曲《牡丹亭》,差不多我都能哼唱出来了,又睡不着了。
我就端坐在外面的小板凳上,听着这突如其来的戏曲,有点无奈。
后来才知道,这部清雅戏剧,是中国最早记录辣椒的典籍之一,明朝末期,辣椒自江浙初入中国时,并没有很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并没有热烈地登上餐桌,只是富贵人家后花园的观赏花卉,在昆曲里被浅吟低唱了出来。
江浙地方,口味比较清淡自然,没有特别刺激的味道,就算是甜椒,也只是用来配色而已,所以说辣椒在这发源并没有展露出多大的能耐,只是留下了一抹虚浮的表象而已。
随后,在距离江浙两千多公里之外的贵州遵义,上千亩地的辣椒已经红透,收获的季节里,一家老小,便背着大小不一的筐,开始收获辣椒。
在这里多山区,很适合辣椒的生长,在这里辣椒便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依靠,因为江浙是富庶的地方,所以有心情用来观赏,而对于贵州多是贫瘠的山区,第一想法不是用来观赏,而是用来吃。
严格来说辣味并不算是一种味道,而是给人的一种刺激痛感,所以说对于吃来说,辣味并不是一种愉快的口味体验,这是一种带有温度的灼痛感。
虽然对于孩子还说,辣味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三百多年前的贵州人来说,辣味却是被以为是最奇妙的味道。
贵州人做饭需要先打蘸水,这就是辣椒做得佐餐调味料,新摘的朝天椒切碎拌入调料,吃的就是这份鲜辣,干辣椒用碳火烤糊,放在竹筒里捣碎,降低辣味的同时,还保有一份糊香,而糟辣椒则需要在坛子里密封,腌制发酵,越陈越香,可以吃上整整一年,这就是我们经常吃到的下饭菜之一。
山区少味少盐,做的饭菜难以下咽,所以辣味便是最好的味道了,再就是这辣味,可以强烈刺激我们的口腔味蕾,将饭菜可以有感觉吞入腹中,所以说用辣椒做的蘸水,便成了贵州山区不可或缺的一员。
可以说从江浙到贵州,辣椒一路迁移,却在山区意外的落地落地生根,从富人的观赏植物,变成了穷人的油盐,山区人对于辣椒的感情,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患难与共的情意,虽然早已经不是那个艰苦年代了,但贵州人对于辣椒的感情依然不离不弃,几乎一切食物都离不开辣椒,就算是前面摆着山珍海味,也自然有红红的辣椒蘸水。
在夏天吃辣特别有味道,越是满头大汗,越是要吃辣,辣味让你上了瘾,越吃越想吃,所以说吃完就一身大汗了,但是感觉爽快淋漓,就特别的爽。
再说家里,在我的家里,从小到大也是辣味作为主角出现在餐桌上,几乎到了无辣不欢的地步,爷爷喜欢种辣椒,老爸喜欢烤糊的干辣椒,糊味特别的香,用奶奶做的特制黄豆酱,再配上老妈高超的蒸饭技术蒸的大米饭,简直就是绝版美味。
虽然我一开始还不太适应这辣味,但是时间一长,就也爱上辣味了,所以说辣椒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调味剂,曾经为了改善心情,我也下定决心将红红的辣椒放进嘴里,灼烧感让我立刻上下乱跳,一口气喝了一大杯水,才算平息下来,不过心情确实好的多了。
“喂,走了,摘辣椒去了”,爷爷从外面喊到,已经快要接近黄昏了,又有事情了,还有点不情愿的,昨天被辣椒给辣到了眼睛,就有心里阴影了。
“哦,知道了”,我有气无力地回答道,然后拿起我的小筐就出去了。
“这个辣椒啊!可是男子汉欧,可不像有些小孩,特别的懒,整天就知道玩”,爷爷看着我无精打采的样子,说到,
“嗯,啥男子汉啊!不就是吃的嘛!”我不同意地说到,
“那你吃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