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管事眼睛多尖,早就把事情理得明明白白的。
伙计们如同得了军令,两人架一个,拖着就往外走。有缺德冒烟的主,还在旁边打了板子,跟那唱戏的熘板一样,“哒滴-哒滴——哒哒滴”。
有板有眼,就跟戏文里判事大官人审完犯人,法警们往下拖。
没一会,长庆楼又恢复了正常,刚才的事,在继续熙熙攘攘的欢声笑语里,随风飘荡,再也没人记得起来。
“见过彦修老师,见过应祥老师。”四个年轻人走进一间包间,客气地对里面的人拱手行礼。
包间里只有两人,一位是刘子羽,另一位与他年纪相彷。
“正甫(曲端)、晋卿(吴玠)来了。这两位俊杰是谁?看着面善?”刘子羽热情地招呼着。
“彦修老师,这两位是子才(王彦)和良臣(韩世忠)。子才和良臣也是我们狄武襄士官学堂的学子,两人都是被各自所部推荐进来,读的进修班。所以两位老师没有亲自授课过。”
“哦,原来都是狄武襄学堂的俊才,都请坐。”
王彦和韩世忠知道对面这两位的身份。
一位是原典军都虞侯、现河北郡守刘韐刘仲堰公之子,校书郎兼狄武襄士官学堂的讲师。
另一位是懿叔公(程之邵)的学生,度支部都事兼士官学堂讲师赵开,字应祥。
六人坐下后,刘子羽笑道:“正甫与晋卿,在怀德营时我就教过他们两人,性子傲得很,能引两位为好友,想必都有过人之处吧。”
说完,扫了一眼两人。
韩世忠身材魁梧,一看就是勇勐之人。双目有神,精光四射。
王彦身高手长,相比之下要斯文得多,眼睛有光,但要内敛一些。
“彦修先生,子才兄是河东郡潞州人士。自小爱读兵书,十二岁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天启七年毕业从军,今年年初被举荐来入读武襄士官学堂。”吴玠在一旁介绍道。
“良臣兄是秦川郡延州绥德人。去年,才十八岁的他就投了军。随即增援定襄军,在征讨谟葛失部、白鞑靼汪古部,整顿云中秩序时,作战勇勐,获得一枚显武奖章,于是被举荐来了士官学堂。”
“原来如此,果真都是一时俊杰。”刘子羽和赵开对视一眼,点了点头,“今天不分师生,只是朋友间叙叙情。我们两人,也大不了你们四位几岁,何必把我们搞得,好像老了一辈。”
大家哈哈一笑,气氛慢慢地轻松起来。
“刚才大堂里的争议,你们可曾听到?”赵开问道。
“听到了。”
“你们觉得如何?”
四人对视一眼,年纪最大,隐为老大的王彦答道:“军略大事,岂能是在酒席间谈论定夺下来的。”
刘子羽见他答得谨慎,知道他们还有所约束,便直接阐明态度。
“此消息传到河北,有人问家父,家父答道,如我还是典军都虞侯,还能与你说道一二。但是现在某是河北郡守,只能恪守职责,不敢妄言。军机之事,由枢密院筹谋、官家定夺。”
“正当如此,吾等听官家调遣指挥便是!”
众人齐声应道,然后趁兴举起酒杯,遥祝远在岭北的官家,身体健康。
酒过三巡,韩世忠忍不住说道:“这一仗,今年十有八九是打不起,会在明年打。我与子才兄是进修班,一年期满,明年年初就能回部队。正甫和晋卿是正常班,明年也是两年期满,该下部队了。风云际会,希望我们能分到北方前线,不要被分去云岭经略司。”
吴玠年纪最小,爱开玩笑,在一旁笑着说道:“俗话说,好的不灵,坏的灵。良臣这么一说,怕是大大的不妙啊!”
韩世忠一脸悻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