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造好的草纸分成一刀一刀的。
虽说大房不出面卖纸了,能干的活陆文元和陆杨氏还是会搭把手,不然怎么好意思白拿二房分成,两人心里过意不去。
这活儿以前她们都干不了,不识数啊!
最开始的时候,分纸这活儿归陆景堂,景年和陆蓉勉强能帮上忙。
一刀七十五张,景年和陆蓉只能数到十,陆景堂教他们数七个十张出来,再数五张。
因为将步骤变得更繁琐,就更容易出错,他们两个各自数完了还得互相数一遍。
慢是慢了点儿,好歹能帮上忙。
三岁的娃儿都能数清楚,她们不行,真是脸红。
后来陆景堂要读书,不好一直让他干这个,陆文元陆文仲,还有陆杨氏和小刘氏只能硬着头皮学数数。
他们不求别的,能数到七十五就行。
陆景堂让他们用景年那法子,学会数到十就能开始练习,数久了也就熟练了。
如今分纸这活儿陆杨氏和小刘氏已经能做得很熟练了,可以边干活儿边简单聊两句。
小刘氏叹着气说:“大嫂,我和孩儿他爹,想搬出来。”
“搬出来?你们要搬家?”陆杨氏一惊,手下动作都乱了,这一沓只好重数。
她干脆放下手里的活儿,扭头问:“你们想搬到哪儿?”
小刘氏支支吾吾:“大嫂,你觉得,我们搬来陆家村怎么样?”
她和丈夫讨论过很多回了,如果要搬家,要么继续在五里村,找村正重新批快地换个地儿盖房,要么干脆搬来陆家村。
比来比去,陆家村优势太多了。
村子大人口多,货郎来的次数都多一些。
两个孩子读书更方便,他们也能离三房远一些,经常跟大房走动走动。
都是陆姓族人,他们搬过来不至于被排挤,而且经常往这边跑,也有了许多熟人。
就是种地不方便,这个可以想法子,大哥不也是两头跑了好长时间,后来慢慢把田地换成陆家村那边的。
“搬来陆家村?”陆杨氏说:“好啊!”
搬家之后,她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对陆家村的印象也好得不得了。
听她这么说,小刘氏松了口气,忍不住抱怨道:“大嫂你是不知道,我们在家,那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她憋了一肚子苦水要吐,此时开了口,停都停不下来:
“阿爹阿娘你晓得,那心是偏到没边了!我们这边做点儿什么好吃的,都能让他们给大郎弄过去。”
倒也不是舍不得给侄子吃一回,可那侄子又不晓得感恩,都分家了,哪还能这样干。
原本陆景堂考了小三元,陆满仓和陆刘氏确实有点儿后悔,哪晓得二孙子这么有出息啊!早知道他们就跟着大房了!
可那点儿心思还没来得及动呢,族长亲自登门把他们一通好训,老两口是委屈又难受。
亲孙子得了成绩,他们当长辈的,竟还要受气,这是哪家的道理?
这心里就存了怨气,本就跟大房不亲近,如今得罪不起,怨气撒不出去,更憋得难受。
好在大孙子也争气,也考了秀才。
那第一名是秀才,后头不管多少名都是秀才,有啥区别,没区别。
老头老太这样安慰自己,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往死里偏他们大孙子。
偏心偏心,说明得有个比较才能看出偏来。
大房搬走了,还有二房啊!
恰好二房还有一对不成器的双生子,读了三年书,什么名堂都没读出来。
陆刘氏说,这可不是他们耽误孩子,就是三郎四郎不是读书种子!
这委屈忍就忍了,谁让儿子不争气呢。
小刘氏愤愤道:“还有三房那些人,一个个跟染了脑疾似的。”
她偏过头:“大嫂你最近见过大郎和二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