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些丝绸布匹金银首饰玉器之类的,朱标看过礼单也感觉合适,就没再说什么。
下面的太监收拾礼物的时候,朱标陪着常洛华溜达了一圈,然后送她回殿午歇,然后看了看时候,就领着刘瑾云锦出宫了。
安排了金吾卫府军卫暗中随行护卫之后,朱标乘车驾出宫门而去,此时正是午时京城之中最热闹的时候,车驾行了几条街后喧闹买卖之声不绝于耳。
朱标听着也开心,京城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若是此处都凄凉寂静那可就完了,当年自己父皇打下集庆之后就收拢了许多工匠富户落户于此,如今算算都过去十五年了。
这么多年的发展,更是随着大明定都于此,百姓安居乐业,京城之繁华远胜苏杭,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
一般为官府指定地点,使百工各有区肆,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常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木作坊织锦坊鞍辔坊等等。
作坊地点还考虑到客观环境的特点,染坊多布置在柳叶街船板巷附近,因为漂丝必于青溪东水关北铜管三水合流之间,其色乌亮。
说起来京城富庶了,自然引得从商者闻讯而来,以江南山西商人为主,他们专职经商,规模都比较大,一般称为铺行,铺行多沿官街两侧设置,按类分段。
由于各地商贾争赴,甚至把宽广的街道都侵作店铺,以致于朝廷制定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除了正经铺行之外还有郊乡农户,以日用食物燃料等贸易为主,营业地点多集中并有时间性。这种集中贸易处仍沿古制称为市,除聚宝三山石城等门外,城内主要集中于镇淮桥西秦淮河两岸,以及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
为了促进流通,同时增加朝廷收入,老朱还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建屋,叫做榻坊,以供商人中转存货,官府收税,其利相当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