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伦,高季辅,李谨行退出书房。
赵牧揉着鬓角,靠于座位。
治理地方果然比征战更烦人,琐事庞杂,还不能铁血杀戮,快刀斩乱麻。
唯有对症下药,徐徐图之。
难怪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各方面不容有半点马虎。
幸好杜正伦,高季辅归来,四郡之事肯定朝廷自有主张,他仅需撰写折子,阐述自己的建议。
翌日。
杜正伦,高季辅进宫,呈上连夜撰写的折子。
李世民抽空接见二人,详细询问四郡问题。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何况四郡之地为高句丽,百济,新罗旧地,民风彪悍,部族众多,利益纷繁复杂。
不妥善处理,容易得而复失。
阅览高杜二人的折子之后,获悉四郡的情况,李世民丝毫不觉得意外。
当年,打下高句丽,百济时,赵牧向他建议非常之地采取非常手段,对三地之人能拉拢则拉拢,不能拉拢则打压,迁徙到南方各地,消除他们的根基,对于心怀不轨之人格杀勿论,以免威胁朝廷统治。
是他和内阁官吏觉得赵牧的建议过于强势,容易适得其反引起反弹,所以没有采取赵牧的建议。
通过高桓权,高艺甄聚拢高句丽旧部作乱事件来看,当初赵牧的建议是对的。
高句丽旧臣居于长安,所作所为尽在朝廷眼皮底下,纵使心怀叵测,也逃不过刑部,梅花内卫的双眼。而四郡之地远离长安,可谓天高皇帝远,难以树立起皇帝威严。
目前,朝廷的确该解决这个问题。
李世民命高杜二人去休息,向太监下令:传李绩,李道宗进宫。
赵牧,杜正伦,高季辅皆为中书省官吏,中书省职责恰好为皇上出谋划策,既然三人皆建议推行高压政策,特别是杜正伦,高季辅花费数月前去调查,带回一手资料,表明四郡情况不容乐观。
他消灭高句丽的夙愿已经达成所愿,接下来,务必治理好东北四郡。
若能成功,以此为样本,治理黔滇,治理吐蕃,西域。
既然决定派遣强势之人,这人务必出身于皇室之中,必要时把四郡设置为他的封地,安东都护府和王府共同治理四郡,最终让四郡成功融入帝国版图。
李世民徘徊思索中,李绩,李道宗走进书房,各自作揖行礼:参见陛下,陛下万福。
平身。
李世民走上玉阶,坐于龙椅之上,把杜正伦,高季辅呈上来的折子转给两人,朗声说:中书省派官吏去东北四郡巡查,归来后,上书阐述四郡的现状,你们仔细瞧瞧,再做商讨。
喏。
李绩,李道宗齐齐点头,接过折子坐于旁边阅览。
常伴李世民左右,作为内阁官吏,他们内心清楚,皇上临时召集他们前来,或许内心已有主意,或萌生什么想法。
与他们商议定夺,大朝之日,皇上简单宣布即推行实施。
毕竟,当年东征高句丽,百官接连上书驳斥,最终皇上,赵牧率军征战,不光没有身陷三地,发生漫长而持久的战场,反而不到一年灭两国,至此,朝廷的御史,出身江南士族,山东世家的文臣,陆续失去皇帝信任,若非为平衡朝堂,肯定贬嫡许多官吏。
李世民坐于龙椅上,闲情逸致喝茶。
派皇族前往,他已有几分人选。
吴王李恪。
汉王李元昌。
襄邑郡王李神符。
派遣何人前往,他有点难以决策。
依他所见,吴王李恪最为合适,怎奈苏定方西征,他派遣吴王追随观摩,再者吴王和赵牧,苏定方关系不浅,派李恪去东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