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轩一行人在伯班克参加《强尼·卡森今夜秀》的录制时,《小鬼当家》的第一波影评也释放出来了。
《芝加哥论坛报》给予电影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暖心的假日必看电影”。署名为阿里·巴克利的影评人写道,“电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现代童话故事。杰克森·林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李·麦卡利斯特的情绪变化。电影中最好笑的部分是那些设计巧妙的陷阱,虽然看起来有点过于复杂,但充满了独特的童趣。当乔·佩西和丹尼尔·斯特恩被这些陷阱折磨的死去活来时,我在电影院里看见一位我奶奶年纪的女士也和她的孙子一样都在笑个不停。影片的结局也很棒:经历了一个让他难忘的平安夜后,一个被收养的孩子在圣诞节这天,更好的融入了这个家庭,还有什么比这温馨的吗?毫无疑问,这是约翰·休斯写过最好的剧本,也是我看过最好的圣诞电影之一。”
《芝加哥太阳报》则认为电影水平相当一般。娱乐版总编辑、著名影评人罗格·艾伯特只给电影打了2.5分(满分是4分)。他将影片中的“制作精巧的陷阱”比作“鲁布·戈德堡机械”(一种被设计得过度复杂的机械组合,通常以迂回曲折的方法去完成一些其实非常简单的工作)。他讽刺道,“如果有10000米元的预算和电影道具师帮忙的话,这些陷阱是任何一个8岁孩子都能制作出来的。不合理剧情让他很难去理解和关心李·麦卡利斯特所处的困境,更无法共情。”不过,他还是对林轩在影片中的表演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
独立影评人罗纳森·乔森鲍姆在ABC电视台的某个节目上对电影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说道,“电影本身还算有趣,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圣诞假期被遗忘在家里,于是他可以在整个房屋里尽情探索和玩耍的‘奇幻故事’。然而,电影中的很多‘施暴镜头’(这里指两个劫匪因为陷阱而受伤的镜头)并不适合它本身的受众观看,而一个又一个的穿帮镜头让电影看起来很出戏。”
当林轩读到/看到这些影评时,他才知道,喷子并不是华国特有的产物。原来早在九十年代初,各种“合理帝”就已在米国的影评界展露了头角。不过,由于电影目前只在芝加哥和周边地区放映(类似于华国的“点映”),约翰·休斯认为这些负面影评对电影口碑的影响力不会很大。
1990年,米国的互联网还处于商业应用的萌芽期而已,消息传播的速度还很慢。林轩刚来米国时,也曾想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用来上网,但被一个叫做“麦金托什移动版”的玩意儿了劝退了。这家伙重达16磅(7.3公斤),跟“移动”两字基本不搭边,从房间一处挪到另一处都费老劲了,更别说随身带着使用了。
《强尼·卡森今夜秀》的平均收视人数是650万。每周的收视人数峰值一般发生在周五,毕竟节目的播出时间是23点以后了。林轩这一期刚播出时,实时收视人数只有410万;林轩表演钢琴弹唱时,实时收视人数迅速上升到了590万;林轩和尼古拉斯·金比试试,实时收视人数已经暴增到了820万;惠特妮·休斯顿在节目最后演唱时,受到林轩和这位米国天后的双重影响,实时收视人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140万!要知道,1990年,米国所有深夜节目加起来的平均收视人数也只有1550万。
更让NBC电视台喜笑颜开的是,《强尼·卡森今夜秀》第5846期重播时,实时收视人数达到了节目重播平均收视人数的三倍左右!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和刘芯薇预料的一样,“杰克逊·林”这个名字迅速响彻了米国的大江南北。
米国的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接连发表了关于林轩的报道。其中,《洛杉矶时报》近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