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出来的人脉关系,萧承志才能对朝中变化有所掌握,知道了闻铭和江南的种种事情。不过他对什么重编民册这样的大事还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随口提提,让李凌放宽心罢了。
读过两人的来信,李凌也只能苦笑,不过还是为两个兄弟眼下还算安稳的境遇感到高兴。随后又想着何时大家还能共事,还能跟在西南时那样联手,又是一阵唏嘘……
这样的情绪,在几日后,徐沧回信送到,才再次发生了变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沓信后,李凌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事情,已无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结果!
作为朝中官员,哪怕只是翰林院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徐沧对朝中发生的事情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可要比那两位详细和透彻得多了。
“腊月十一,京中有人散播江南之乱其实是官逼-民反。是因为闻铭平日过于苛刻待民,使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才让罗天教逆贼有有机可趁,方有连番之乱。”
“腊月十三,有御史台数名言官弹劾闻铭种种不法事,被陛下驳回。然次日,又有十数名言官上表弹劾,言说他有意搅乱江南局势,才会提出重编民册之事,陛下依旧驳回。”
“两日后,十五日,弹劾闻铭者达三十七人之数,且不光为言官,也不只是江南官员,直言其狼子野心,欲在江南行不轨之事,为朝廷修民册是假,为自己邀名是真,陛下将之发回政事堂,由宰执人等商讨其功过。”
“十八日,又有超过三十名官员上表弹劾,直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今之闻铭,便是江南之庆父……次日,相关弹章再上,而联名要罢闻铭之官者,数字更是达到了将近百人,大势已成……”
光是看着这一连串的陈述,李凌就只觉着头皮发麻,后背生寒,这才知道闻巡抚所面对的情况要比自己想的更危险,更艰巨。
或许一开始,皇帝是打算要保他的,也想推行在江南重编民册一事。但随着朝中百官不断地反对弹劾,皇帝也好,宰执们也好,他们的立场势必会发生动摇与改变。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才有了之前陆谢两家所知的消息,重编民册一事彻底作罢。
只是这么一来,李凌就有些困惑了,为何明明只是江南之事,怎么最后却迎来了几乎满朝官员的群起而攻呢?
这个疑问也就保持了片刻,他的心中,徐沧的信中都给出了相近的答案——因为他这一做法不光得罪了江南所有官吏,更是把其他官吏都给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江南那些官吏自不用说,那是真正的利益攸关,切肤之痛,一旦此法推行,哪家都难免要遭受不小的损失。而其他各地的官员,也怕一旦江南民册重编后税赋猛增,而让朝廷拿准了主意在别处照办,到那时,他们的损失也不小啊。
既然大家都会遭此事牵连,那还不如提早把此事摧毁在萌芽阶段呢。所以这回,朝中无论文官武官,不论太子和是永王的人,也不分陆党王党,所有人都团结在了一起, 诋毁弹劾,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要把闻铭批臭打倒,让他再无于江南立足的可能,这样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就徐沧分析,或许一开始,他们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动手弹劾,毕竟谁都知道此事是得天子照准,还有政事堂几位大佬点头的,甚至连圣旨都已经下达了。
但,随着腊月中旬之后的那一连串变化,事情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其根源,就在于那几日里,民间消息的散播,以及出身两淮的诸多言官的突然发力!虽然他们的弹劾很快被打回,但他们居然没有半点气馁,接连弹劾,然后才带动了有着切身利益的江南官吏的出手。
“所以在我看来,此事关键在于两淮官员为何突然出手,恐怕是他们与闻巡抚结下了仇怨,并以此为契机,欲置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