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
“朕决定明年三月动工,为期两年,从宁夏、辽阳各修建一条有线电报联通京师,你觉得何人可以负责此事?”
朱高煦坐回龙椅,看着侍立在侧的朱瞻域问道。
朱瞻域沉思片刻,随后干脆利索的说道:“工部专利司司正胡濙。”
“为何是年至五旬的胡濙,而不是年轻有为的蒯鲁班(蒯祥)?”
朱高煦有些意外的问道。
蒯祥,吴县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世袭建筑工匠之职,其父蒯富,有高超的技艺,在永乐前期被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紫禁城皇宫的“木工首”。
永乐十三年,朱棣正式将大明京师从金陵迁到北平,并征召天下各地工匠,前往北平继续大兴土木。
蒯祥作为朱棣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紫禁城的建筑设计。
由于他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
蒯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
这项工程在他运筹之下于永乐十七年竣工,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朱棣龙颜大悦,称其为“蒯鲁班”。
“父皇,儿臣认为胡濙虽然已经五十岁高龄,可他当年却是金陵常科书院电磁实验小组的首任组长,后面又陆续参加了无线电报、有线电报、发电机、灯泡等相关物件的研发、改良等事项。”
朱瞻域缓缓说出了他选择胡濙的理由道:“把搭建有线电报之事交给他办,再合适不过了。”
当年胡濙带人研制出朱高煦设想的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数年后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电码”。
由于这种电码利用“点”、“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来表示数字、标点和符号,实际上就是时间长短不一的电脉冲信号,与传统的天、地、人三才观念比较接近,故而被胡濙等人命名为“三才电码”。
具体则是通过人工来按动电键,使电键接点开闭,形成“点”、“划”和“间隔”信号,经电路传输出去,收报端接到这种电信号后,产生出“嘀”、“嗒”声,“嘀”声为“点”,“嗒”声为“划”,供收报员收听抄报。
其实,所谓的“三才电码”就是历史上的“莫尔斯电码”。
然而,无论是有线电报还是无线电报,皆不是一个人单独发明,而是一个实验小组经过
。成千上万次的探索尝试之后,才发明出来的。
“话虽如此,可胡濙近十多年以来,主要负责的乃是专利司与墨巧司分司之事务,并未涉及过类似搭建电报网络的工程。”
朱高煦对于负责搭建有线电报之事的人选,与太子朱瞻域看法完全不一样。
他耐心的解释道:“墨巧司分司做的皆为机巧之事,至于专利司的差事,却常常与案牍打交道。搭建有线电报,比修一条马路还要复杂,胡濙的头脑虽然够用,但此事却非其所长。”
早在永乐元年,朱高煦见识了改良版大纺车的功用之后,便已经命令工部仿制,随后在江宁织造局推广使用。
由于大纺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故障率低,且将制造局的产量提高了十倍,故而朱高煦特地奏请朱棣在工部下设立了专利司。
《左传·哀公十六年》:“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
《史记·周本纪》:“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论·复古》:“古者名山大泽不以封,为天下之专利也。”
可见很早之前,历史上就有“专利”这个名词,只不过意义与后世略有不同。
永乐初期,朱高煦奏请朱棣下诏成立的专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