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第三百一十六章:准备打瓦剌
为什么太子朱瞻域刚开始提出来的方案不是出兵瓦剌?
那是因为自永乐十六年至今十年以来,大明对外并无战事,内部百姓安居乐业,朱棣、朱高煦父子俩走的是休养生息、发展内政、大兴基建的路线。
朱瞻域内心自然是渴望对大漠用兵的。
可他又不敢提出与朱棣、朱高煦父子俩近十年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策略,所以才会建议朝廷册封太平之子为王来钳制脱欢。
因此,当他听到朱高煦决定对瓦剌用兵之后,立即表示赞成。
这并不是朱瞻域两面派、墙头草,而是他身为皇储,必须要尽可能理解皇帝的意图,父子齐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朱高煦继位之初,便着手整顿京营,如今又下令全面改革兵制,积极推行乾熙新政,免不了要对外用兵,以证明按新兵制整编出来的新军之战力。
齐泰是积年老臣,自然看穿了朱高煦的意图,然而他不是杨修,更不是解缙,不敢也不愿意在朱高煦面前卖弄。
毕竟,他出身微寒,能走到今天实在不容易。
换言之,若是朱高煦不问,齐泰自是不会说。
可朱高煦既然的问了,那他齐泰身为臣子,就必须认真的回答。
自永乐十七年十一月,随着蒙古草原上各部落牧区划定,六都司的先后设立,以及十三处要塞修建完毕之后,大漠诸部每年都会遣使进贡,朝廷更是在边塞开设互市城镇,双方至今已经和平了十余年。
而且,由于大漠诸部接受了朝廷的册封,严格来说是大明的臣属,若无正当理由,大明是不能发兵攻打臣属的。
更何况,近十年朝廷都没有对外用兵,若讨伐脱欢没有足够的理由,恐怕会有不少大臣反对出兵大漠。
齐泰所言,恰恰为大明出兵瓦剌,提出了一个占据大义名分的理由。
然而,出兵瓦剌,讨伐脱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朱高煦下了决定之后,当即召集六部九卿及大都督府诸都督,于武英殿召开紧急会议。
因为发兵瓦剌的理由十分充分,六部九卿又多是朱高煦的心腹,自然不会反对。
所以,众人议论的是如何保证军需粮草的供应。
在冷兵器时代,凡两军对战,双方除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军事实力之外,还得具备不弱的后勤实力。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鄱阳湖大战等一系列看似实力对比悬殊的战役,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后勤供给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没有钱粮物资等坚实的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理,没有足够强大的后勤力量,也不可能练出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
面对这种既残酷又严峻的现实,自秦朝以后,历朝历代皆在不断地完善军费、军粮的筹集之制。
如汉武帝时期,大汉朝在西北边疆进行的军屯,又如唐朝“农兵合一”的府兵制,以及与府兵制很像的卫所制,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武装集团”变成了“生产集团”。
和平时期,士兵们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一旦遇到战事,军屯产出就会受到影响。
若是战役持续时间过长,那么整个国家层面的军屯生产便会面临崩溃。
唐代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正因如此,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后,府兵制便逐渐澹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明朝卫所制的崩溃,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