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完深情脉脉的望向杨玉。
“所以,你现在懂我为何不能随你去吴国了吗?”杨玉别有深意问道。
李彻一愣,表情迷茫,显然不懂,更绕不明白。
“愚蠢。”杨玉“大怒”,低声斥道。
李彻惊恐,忙伏身下拜,口称恕罪。
杨玉欣慰,一连几日的PUA,加上自己一直故意引导着话题,勾动对方情绪,如今终于见到效果了。
尤其是面对自己突然发怒时,对方果然下意识将自己位置摆在低位。
这说明,对方心中已经确立了双方的身份尊卑等级。
杨玉为尊,他为卑。
当然,光畏惧不行,还要加深敬意。
所以,杨玉没有让他拜下去,扶住了对方双臂。接着故意拉近距离,欲行耳语,李彻果然伏低了身体,将耳朵靠过去。
这一刻,哪怕杨玉身材矮小,但气势也盖过李彻甚多。
杨玉在其耳边低声道:“眼下局势,兵争已不可免,所谓战之一道,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方面,吴王外连诸侯,内结民心,且兵多将广,可谓得道多助,此一点吾不担心。唯知彼方面,在吾看来,吴王还有所欠佳。这一点,我当为吴王补上。吾决定亲赴长安,探一探虎穴,以助吴王一臂之力。”
李彻感动不已,眼泪涟涟,正要劝说杨玉不要以身犯险。
被杨玉止住,他面色凝重道:“时间紧急,吾决定明日便启程,此一西去,昼夜星驰,快则七日,短则十日,吾必探得长安虚实,归报吴王。奈何吾年老,加之战事一触即发,可能无法及时返回,为不误吴王大事,届时会派人先行将消息带回,吾随后便至。此一点,汝当须知。”
“吾那忠仆乃以方术百般驯服之人,断然不会叛我,汝尽可放心。”杨玉指向杨延寿:“记住,见他如见吾。”
“此为信物,见之无疑。”杨玉掏出玉珏。
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杨玉分给对方一块。
“诺,敬受命。”李彻珍重接过,重重下拜,心潮澎拜。
杨玉又从怀中掏出两块帛,说道:“此乃吾所书,尽言天下大势,助吴王合纵连横,战无不胜,君请为我献吴王。”
说完,将其中一个交给对方:“此为上策,下策事关重大,汝把握不住,吾当亲呈吴王。”
李彻小心翼翼收好,偷偷看了一眼被杨玉小心翼翼收回怀中的另一块,杨玉还慎之又慎的拍了拍,仿佛绝世珍宝一般。
李彻忍不住偷瞧。
杨玉突然抓住对方手臂,李彻悚然一惊,杨玉盯着对方眼睛,沉声告诫道:“旬日之内,吾必重返梁国,与君一同归吴,助吴王成就大事。”
“君务必等我。”杨玉一字一顿道。
“诺”李彻郑重点头,对杨玉三拜,哽咽道:“苦了先生了。”
李彻心中感动,以为杨玉助吴王心切,哪里知道杨玉心中所想。
《史记.吴王濞列传》中记载,吴王刘濞意欲反叛,想在诸侯王中找能共同谋划之人,知胶西王刘昂勇壮,好逞势斗胜,齐地诸侯王皆畏惧于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诱惑胶西王。不带书信,只是口头通报:“胶西王若肯起兵,打入长安后,吴王与胶西王分治天下。”
胶西王答应了,应高归报吴王刘濞,刘濞犹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发难,就亲自做使者,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如今是景帝三年十二月底(十月为正月),史书记载,吴王会在一月二十三日这天起兵,七国之乱正式拉开序幕。
若历史不发生改变,吴王刘濞现应该在胶西国,劝说胶西王与他一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