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除夕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有一些地方,举行踩岁活动。
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第六,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很多传说中称年兽)的侵害。
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小时候,在李家村,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说话一定要注意。
老人家说如果说了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就要一年都倒霉。
大年初一有一些词汇也不能说。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大年初一醒来,刚开口说:“妈,我起床了。”
就被母亲用手把我的嘴捂住,初一不可以说“起”这个字眼。
果然当天和小伙伴玩耍过头,摔了一跤,脑门上起了一个大包。
我笑着问初九,是不是每年初一都说“起床”?
第七,除夕要整夜开灯。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第八,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
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
第九,除夕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
它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除夕上午贴春联。
第十,除夕贴年画和门神。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第十一,帖窗花剪纸。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第十二,春节贴福字。
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