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叔如此不敬,心想若是当真娶了她,岂非要给自己找罪受?而公主金枝玉叶,又打不得骂不得——这后半辈子岂非毁在这女人手里?于是隔日便入宫向武侯推掉了婚事。武侯以为吴起早有去意,于是态度大转,不再信任吴起。吴起的建议无法被武侯采纳,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武侯的信任,又怕此后惹祸上身,于是离开魏国,南下入楚。
名满天下的吴起很快得到了胸怀大志的楚悼王的赏识,官拜楚国令尹,主持改革。楚国地处南方,无论是文化习俗,还是政治制度,与中原各国都迥然有异。所谓“令尹”,即是楚国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最高官职,上佐国君,下统百官,内摄朝政,外掌兵马,相当于别国之丞相。由于位高权重,干系重大,所以令尹一职一般由楚国宗亲,如芈氏、熊氏等族来担任。吴起这个“外人”能够出任令尹一职,从中可以看出楚悼王对吴起的信任和他有志改革的决心。
楚国沃野千里,地广民众,吴起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无所作为的贵族阶级。这些贵族寸功未立,只是靠着出身高贵而窃居官位,整日又游手好闲,纵情酒色,搞得楚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这还不算,他们一日在职,朝廷就要大笔花销以维持他们的俸禄,再也拿不出财货来充实府库,招募兵马和训练军队;而且有抱负、有才华的士人上进的道路也会给他们挡着,无法一展胸中所学,所以造成楚国的人才严重流失。
本来,吴起一个外人,要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本土贵族势力开刀,说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不过有了楚悼王的大力支持,尽管那些贵族们怨声载道地反对吴起,改革还是能够顺利地进行。
不出几年,楚国在吴起的改革下立时焕然一新:朝纲森严,全国上下依法而行,将士用命,虎虎生风。有这样强悍战斗力的军队,若不能在战场上一展雄风,实在是可惜。所以,几年之内,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这时吴起的地位也日渐巩固。
可是又过了几年,形势忽然逆转:楚悼王驾崩升天了!这对吴起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因为他此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得到楚悼王有力的支持,更不妙的是,他一心公务,拙于谋私,早已将楚国上上下下的贵族得罪了一个遍,现在这些人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吴起碎尸万段。就在为楚悼王出殡那天,这些宗亲贵族终于起兵,要置吴起于死地。吴起自知必无幸理,索性跑到楚悼王停灵的地方,纵身一跃,扑到悼王的身上,狞笑道:“今日我吴起不会白死,你们都要给我殉葬!”说罢即被乱箭射死。可是射死吴起的箭,也同时毁坏了楚悼王的尸身,这是以下犯上的大不敬之罪。
不久,太子即位,是为楚肃王。他下令将射杀吴起、有份毁坏先王遗体的人全部抓捕处死。就这样,70余户人家做了吴起的殉葬品。
太史公司马迁这样评价吴起:“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分处于不同的局势之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行动,即俗语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吴起在魏国时,借题发挥地教训魏武侯,说得不可谓不精彩、不深刻。可是他到了楚国之后,情况都已经完全变了。三晋之地,由于地处北方,时常受到戎狄的冲击,所以向来的政策都是强军以立国,故而封建制和礼法制给破坏得早一些、深刻一些,也就早有靠近法家的传统——军队中若无说一不二的军法,如何能够令行禁止,有如何能够集结为一团强大的战斗力?而楚国则不一样,那里物产丰富,从来不愁吃穿,而且又不须时时刻刻面临戎狄扰边的威胁,所以生活安逸,又崇尚巫风淫祀,浪漫而奔放,所以其改革的动力实在不足,若非出了楚悼王这样一个有心争霸天下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