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对于身处前线的军人来说,他们期待战争的结束无非是为了过上渴望已久的新生活,而对于国家来说,当一个国家渴望战争结束的时候,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要么是遭受挫折,要么无力再战。
而对于不列颠来说,尽管早在几个月前,不列颠决心迎接来自中国的挑战,决心在海洋、在陆地上接受中国挑战的时候,战争就成为了英国回避不了的问题的。
而战争的结果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现在,尽管伦敦又一次被冬雾所笼罩,尽管煤烟弥漫而刺鼻,可是对于伦敦的人们来说,他们现在所谈论的只有一个话题——中国。
在伦敦的街头巷尾人们所谈话的只是一个问题——战争!
战争,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从未曾恐惧过,也未曾担心过,但是现在,对于战争的恐惧却影响到每一个人,他们之所恐惧,与其说是出于对战争的担心,倒不如说是英国政府自身的责任。
在英国,面对前所未有的惨败,有关这场战争报道与新闻,被不断的见于报头,只不过,与普通的新闻不同,这些新闻更带着浓浓种族主义色彩,依然带着一种白人式的傲慢。
面对前所未人的失败,在英国政府的嘴里,更是无所不尽其能的将中华帝国的皇帝成为了像成吉思汗一样残忍的暴君,他驱使着数以百万计的“不死大军”,意欲彻底毁灭欧洲文明。中华帝国皇帝本人被伦敦的报纸描绘成了一个阴险毒辣、卑鄙无耻且残忍嗜血的暴君,比之成吉思汗更甚几分,拿破仑与之相比不过只是宛如婴儿般纯洁,甚至可以说有如圣人一般。
而现在这个“在东方式阴谋下成长起来的暴君”准备用他那“东方式邪恶智慧与残忍的不死军团”消灭伟大神圣的不列颠帝国,瓦解白人对世界的统治。
虽然事实上也没有多大的分歧,但是,为了抛开自身的责任,那些御用文人们以及那些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为了掩饰自身的弱点,当然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稍微在细节上丰富了一下,想象力稍微又充分发挥了一些,用词又稍微显华丽一些,结果科隆海战以及澳大利亚战役无一例外的都被描绘成了一场壮丽的战争史诗。
成吉思汗式的暴君、蒙古式的不死军团,总之所有的一切想象力都在报纸上充分发挥了出来,那些文人们并不介意用最华丽的词语去把中国人污蔑成一支残忍的、血腥的、野蛮的“不死军团”。
在他们的文字中,中国军团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似乎是因为中国的皇帝与魔鬼达成了协议,换取了魔鬼的支持。那些稍有理智的记者们书写的中国人在武器上的优势,反倒是被一再的忽视。
在伦敦没有任何人会谈论中国人的后膛枪,还有那可以吐出火舌的转管机枪甚至还有铁甲舰,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宁可相信,中国人是通过与魔鬼的合作从而赢得了一场场战役的胜利。
而在所有的攻击者中,最为卖力的当数唐宁街十号的那位首相大人,为了掩饰在在战争爆发之后,唐宁街的一再失误,为了推却自身的责任,他更是用极尽夸张的言语去描述中国军队的残暴,在上议院的发言中,他不但把中华帝国的皇帝列为不列颠有史以来最为残忍的敌人,同样也用尽所有的已知的负面的言语诋毁中国以及中国的军人们。
在他的描述里,中国的军人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世界上最为残暴的军人,他们在战场上就像“一群接受了欧式训练的野蛮人一样,他们不知痛楚、不知死亡、不知疲惫”、“一但接受命令之后,就会嚎叫着发起冲击”、“子弹是无法阻他们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战地记者或将将军们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会用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