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
8呎11吋
全高
10呎3吋(李式)
操作人数
7(李式)或6(格兰特式)名
装甲厚度、类型
最厚处51毫米
主要武器
1×75毫米M2/M3坦克炮于车体46发1×37毫米M5/M6炮于炮塔178发
次要武器
2-3–4×.30-06勃朗宁M1919机枪9,200发
发动机
莱特R975EC2
输出功率
400匹/340匹
变速系统
同步式5前速,1后备
悬挂系统
垂直涡轮弹性悬吊系统
底盘高度
18吋
燃料箱容量
662升
最大行程
193公里
最大速度
每小时26英里(道路)每小时16英里(越野)
英军在二战早期,尤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严重缺乏装甲车辆。美国愿意向英军提供正在大量生产的M3中型坦克。英军对其种种缺点并不满意,但因需求实在孔急,英军在提出改造要求后下订1,250辆符合英国需求的M3中型坦克,即格兰特将军式。
最初的167辆M3格兰特式装配在三个装甲旅下,与1942年5月的加查拉战役投入实战。之后英军也有接受一批李将军式以紧急填补兵力。
英军发现M3
中型坦克机械上非常可靠,故障较少。75mm榴弹炮的火力在战斗中也非常优秀。而且装甲足以抵御早期德军的大部份反坦克武器,除了令盟军闻风丧胆的88毫米高射炮。不过英军也觉得其车身过于高大,安装在车身的75mm火炮射击范围有限,使用不便而限制了火力。初期M3中型坦克部份装甲还使用铆钉固定,被击中后容易飞脱引起危险。
英军中大部份M3格兰特式在北非战役后已退役。部份被改装成一些工兵车辆。
美军
美军装甲部队在M4雪曼可大量供应前,主要装备M3中型坦克。美军在二战早期的装甲作战中也主要运用M3中型坦克,例如火炬行动。早期美军部队缺乏实战经验,加上M3中型坦克本身的缺点,使得战果不尽人意。例如在凯赛林隘口战役中的费德隘口,防守的德军令美军第一装甲师在两天内损失了约100辆坦克。当中有一部份为M3中型坦克。
一部份已退出前线的M3中型坦克被改装成工兵车辆。另外有一部份被改装成自行火炮如M7牧师和M12。
苏联红军
苏联透过租借法案获得了1386辆M3中型坦克(李将军式),以补充苏德战争初期损失的兵力。苏军对此型坦克并不满意,有苏军坦克兵戏谑其为“七兄弟棺材”(Coffinforsevenbrothers),其脆弱可想而知。不过苏联接收的120辆M31B2装甲回收车(以M3中型坦克改装而成)则成为苏军仅有的特制回收车辆,成为工兵部队的重要资源。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仅少量运用M3中型坦克。太平洋战争中大部份M3中型坦克参与的战斗均属英联邦军队麾下,用于支援步兵。在欧洲战场难以生存的M3中型坦克对付日军装甲车辆绰绰有余。日军甚至把M3中型坦克归类为“重型坦克”。除了步兵的自杀式袭击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