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追彩虹的稻草人 > 第十三章 繁生

第十三章 繁生(1 / 4)

柳笛将雷克萨斯停在沙河村口,下了车,当她往村里走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种进入时光隧道的恍惚之感。这个村到处隐隐地响着一种哒哒的声音,好像一个庞大的隐秘的部落,看似与外界完全隔绝,但在暗地里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说熟悉却又是那么的陌生。她知道,这个村与一般的村庄不同,这里的数以百计的童装加工小作坊,像蜂窝一样分布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那巨大的又是隐隐的哒哒声就是从那些角落里发出来的。

二十多年前,她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但那哒哒的声音就一直伴随着她,没日没夜的,好像金兜村边上的小河水,无始无终地流着。那时候,她的父亲和母亲就开了一个童装家庭作坊,老爸裁剪,老妈踩缝纫机,爷爷奶奶打打零工,像模像样做一年,能挣二十多万元。一两家靠做童衣发家致富了,邻里亲戚便蜂拥而上。仅过十年,柳镇的童装已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和福建石狮、广东佛山形成鼎足之势。谁能知道,柳镇的童装是脱胎于石狮和佛山这两个地方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柳镇人偶然发现了童装市场的火爆,到石狮、佛山买了几件流行的童衣回来,家里人里外翻开一看,惊讶地发现,这种衣服太好做了,一家人立即拿起了剪刀。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剪,在数年之后,竟然剪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童装之都。

现在,她已从一个懵懂的黄毛丫头变成了一个大型童装企业的老总,但柳镇的童装产业却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怎么走也走不出去。除了极少数像她们稻草人这样的厂家开始走品牌路线,大部分童装厂仍是家庭作坊式,这种童装厂注定不可能有很大的规模,在柳镇,拥有五六间门面的童装厂已经算大厂,两三间门面的童装厂比比皆是。而像沙河村这样的地方,则慢慢成为了“夫妻队”加工厂聚集之地,并且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在童装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人,柳笛对这个过程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当时一般规模的童装厂,通常三五天就要完成一批货,几千套。快手一天可以制作二十件成衣,慢手连十件也不到,以这样的速度,作坊式的童装厂不可能在三五天完成一批货。于是,另一种专门制衣的作坊出现了,他们不打样,不裁剪,只管从镇上的童装厂拿来成捆裁好的布料,加工成衣后交回,计件赚取加工费。开加工作坊的,多是以前在童装厂打工的工人,原来的老板们即使开出比以前高得多的工资也留不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装进了这样的念头:一要自由,二要自己当老板。

柳笛对这样的员工相当熟悉,他们来自于贵州、四川、安徽和河南等地,起初来到柳镇之后,都是先找了一家厂子落脚,每天在缝纫机前手脚并用劳作,虽然能赚到钱,但感觉不自由,老觉得自己像一台流水线上的机器。为了赶货,有些童装厂的老板还会逼他们每天7点就上工,一直干到深夜,活多的时候,每天要干18个小时。不少人渐渐对“吃饭狼吞虎咽,喝水争分夺秒”的生活厌倦了,他们决定和同样在童装厂打工的妻子单干。从厂里拿货回家干,干的活跟在厂里一样,但是有人身自由,干多干少自己决定。一般是几对年轻夫妻搭伙,在柳镇边上类似沙河村这样的村子里租一套有五六个房间的楼房,每对夫妻一间卧室,厨房共用,其他房间作为制衣“车间”。几台单价三四百元的二手缝纫机,再买些零七碎八的针线辅料,一个简陋的制衣作坊就这样开工了。这样的童衣作坊,在柳镇被形象地称为“夫妻队”,最小的,只有一对夫妻。但更多的是由亲朋好友几对夫妻组成的“小公社”,小孩、父母同来,夫妻家人朝夕相处,自由掌控上下班时间,同时还能照看小孩和父母。每件衣服的加工费不等,复杂的一件十几元,简单的两三元。一般“夫妻队”每月

最新小说: 黛玉与福尔摩斯 摊牌爱意 嫁给未婚夫哥哥后 籍籍有名 少爷又在想我 蜜蜂膝盖银子弹 我惦记你很久了 八零娇美人被读心以后 我见青山 论白月光如何在修罗场里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