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夜偶遇不同,现下能定神看了,才觉出那晚少隹的稀罕来。晨光中的妇人身着藕色褙子,棕色的头发边缘隐约透着金光,又规规矩矩地梳成发髻,头上唯一的碧玉绞金丝发钗在煦日底下晶莹剔透,闪烁着,摇动着温柔的光点。
即使不再年轻,她也依旧生得一副好皮囊,脸上褶子不多,仿佛被岁月遗忘;眼睛深邃含情、鼻梁高挺,景弘的脸上便有她的影子;她的眉毛与嘴唇,又同景年几乎是打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纵是寻个外人,也不难看出血缘的传承。
她没有变过,没有变老,还是十年前景年记忆之中的模样;可他的兄长景弘,五官变得丰神俊朗,身材愈发高大,脸上不再有太阳似的红晕,景年已经认不出来了。
不知何时,身上的绳索已被景弘用佩刀割断,但他没有要跑的意思。
他仍然跪在地上,尚未褪去勒痕的手腕颤抖着摸上脑后的发带、用力拽下,略微有些卷意的黑发便散落下来,乱乱地偎在他脸颊旁。
乍看去,这张脸上还能捕捉到儿时的影子,那正是母亲最后一次见他——被惊马掀进货箱堆那日——的模样。
十年前,他还太小,不曾珍重家人团聚的日子,以至于在辗转数年里忘了难读的名字,也慢慢淡忘了他们的长相。
可还有无数无法忘却的东西蛰伏着,等待着,伺机而动,在一个应当迸发的节点一涌而出。
这种莫名的情绪,正在与他在夕阳下的西街上产生的心情共鸣。
景弘一言不发,看着母亲慢慢瞪大眼睛,看着她难以置信地、一步一步地向景年那儿走。
“呼……呼格勒……”
“是你吗?我的小呼格勒?”
“我的儿子……真的是你吗,我的儿子……我的好孩子……”
她不顾景弘搀扶,发疯般扑向跪地不起的景年,不顾一切地将那眼圈通红的少年紧紧地攥在胸口,拼命地闻着他头发上与脸上的气味,好像稍一松手,眼前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就会消失不见。
“腾格里、长生天……呼格勒,我的好孩子……呼格勒牙斯,你回来了,你回家了!”
宽大的裙摆在满是土渣草屑的石板上蹭过去,她贪婪又不顾形象地拼命嗅着,拥抱着她十年未见的幼子。
她拍打着他的双臂,抚摸着他的脸庞,捋着他结实的脊背,又梳理他散落的长发,一次次地撩开他用以遮挡面貌的刘海,用额头反复贴靠在景年的额角,好像只有这样,这个孤零零的孩子身上才能被重新唤起来自她的血液之中的温度。
她感到肩头的衣服上被什么东西洇湿了一片。
感到轻轻触碰着她胳膊的双手愈发颤抖。
感到臂弯里的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幼隼,他挺直的身体越来越弯、越来越弯,直到他的头颅搁在她的锁骨旁,小心翼翼又珍惜倍至地汲取着属于她、属于母亲的味道。
而从那个孩子喉中滚动着的,已不再是停滞在她记忆中的奶声奶气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的、委屈可怜的年轻嗓音。
她听到他在哭泣,像是倾泻而下的春雨。
她听到他又在傻乎乎地笑,像是四月的煦日。
她听到他谨慎着、试探着、拘谨着,喊出宋人惯用的称呼来。
·
“阿娘……”
·
·
这一声,自崇宁三年回荡至政和四年,从湟州边关响彻东京内外。
十年……已经十年了。
·
·
幼童长大,他们记忆里的样貌不复存在。
十年的生离于一位尚还力壮的母亲而言是否痛过死别,景年无从思量。他只知道自己在柳直身边奔波、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