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东西,是系统给不了的,一切只能全凭星野寺原自己去领悟。
想要成为一代大文豪,作品必然要有深度。
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有深度,但是又普遍晦涩难懂,门槛太高。
而星野寺原想要做的,就是削低这个门槛,或者说砍掉这个门槛,让传统文学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
作品有深度是好事,可要是让人看不懂,那又有何意义呢?
就好比一盘菜,做的再好吃,但是锁在笼子里不让人吃,那厨师做这盘菜的意义就没有了,菜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吃的,而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看的。
星野寺原想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想要成为一代大文豪。
在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前进的时候,他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一步步坚定自己的信念,他想把文学作品的深度,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要让原本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学,变成通俗文学。
可什么时候通俗文学呢?
其实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贴近我们的生活,能迎合大众的口味,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
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
读的什么书呢?
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
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
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
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
所以,在星野寺原他看来,文学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为了服务世人。
看着车窗外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星野寺原心中浮现出一张未来的蓝图。
他希望有一天,行走在街上的人们,怀里可以抱着本书,而不是过马路时都低头看手机。
而那本书,星野寺原希望最好是他的书。
可是会有那一天么?
星野寺原想道。
“或许会有的吧,如果我写的书足够好看的话,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我想,或许可以称之为——新世纪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