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顺着马路往回走,马路边上树木稀疏的枝叶有点老年迟暮的感觉,给街景增添了几分萧瑟。
“这会儿没开业,等白天去买点他家的糕点拿回去也不错,还是很有特色的,上过国宴,名气大也好吃。”
“那得挺贵吧?”
“那就得看怎么说了,我感觉还可以,物有所值。”
价格贵不贵,那得分怎么看,和后世一个小面包张口就是十几二十来说,这会儿的价格简直不要太良心,而且货真,那是一点假也没有。
这个年代的食品那真的是可以放心大胆的随便吃,从材料到做工都没得挑。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全世界有害材料和添加剂的倾销地,而且还有能人异士自己钻研。
“我就怕拿回去了,我爸怀疑我不是从申城买的,是拿冰城的东西糊弄他。”
“你是不是傻?”小张拍了小于一下:“那盒上都有厂家和电话的,那还能作假?”
“还有盒吗?”
这会儿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散装,买的时候用草纸一包,不管油不油的都是一样,上面压张红纸用纸绳一扎,提着就能去串门了。
也就是年节的时候,会有专门的纸盒包装的糕点用来送礼,里面装着槽子糕和什锦点心什么的,属于流通性礼品。
流通性礼品就是谁家也舍不得吃,都留着送礼,中秋收的过年送出去,今年收的明年送出去,吃不吃的不重要,主要是一份心意。
有的家里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打开啃一口,带着牙印儿就被送出去了,等到对方打开也不会在意,笑一笑就过去了。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收到自己当初送出去的礼盒也并不意外,更不会打开。那东西一打开不是长满绿毛就是硬的像石头一样。或者是绿色的石头。
“有礼盒的,那种铁的,东西吃了盒子还能用。”
“那行,那可以。”
食品包装这东西就是从申城开始推广流行起来的,慢慢的别的省份也都跟着学习起来,到八十年代末,礼品盒食品盒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了,各种设计相当惊艳。
江浙一带在八十年代发家致富的手段其实就是纽扣(拉链),成衣(鞋袜)和包装盒。
铁盒装的食品在关外是最受欢迎的,东西吃完了铁盒可以用来装东西。但老六感觉主要是可以无限期的显摆。就比如用中华烟的铁盒装烟叶子,怎么感觉都比用口袋和饭盒装牛逼。
对屋老孙家大姐夫第一次登门给拿的两桶中华烟,那铁盒老孙头用了十几年,一直到他死那盒子还在。
马路上的人流和自行车渐渐稀少起来,这一大波白班工人算是过去了,马路上开始出现车辆。正三轮,倒骑驴,卡车,公交,摩托。还有黄包车。
这会儿不止申城,京城,羊城,津门,包括香港也到处都有黄包车存在,就是那种一个人拉着到处跑的人力出租,不过也有了人力三轮。
这东西是小本子的东西,原来叫东洋车,后来被一个法国人引入了申城。这哥们一次性买了三百辆,开创了中华人力交通车的历史,然后自己因此破产了。
破产的主要原因是那会儿路况不好,他雇佣的又全是小本子车夫,路也不熟话也不通成本还高。
他破产以后车行被别人接手,雇佣本地人拉车,并把车身改小,一下子就火了,迅速发展到了其他城市。
解放后这玩艺儿曾经一度在国内消失,这两年才又开始出现了,只有香港是一直存在着的。
太阳已经升起,整个城市已经苏醒,各种吵杂的声音开始响在大街小巷。公交车像老牛一样。胡同口的污水车停在那里,巷子里的女人们提着木桶出来倒屎倒尿。
早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