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将至,金陵处处繁华,番香番货,备受青睐。
金川河畔,一艘艘粮船在这里停泊,数以百计的伙计扛着粮食送至粮仓,在粮库大使骂骂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仓库。
因金川门外粮仓是京师最大粮仓,船来船往,客来客走,一年到头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贫困人家的位置,在商业的推动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小镇。
伙计口渴了,累乏了,就会去不远处的黄夫人茶楼里喝完茶,歇歇脚,实在是困得紧,还可以去茶楼前的长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寻常铺子可不敢挂“夫人”的名号,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铺,隔壁街的刘大娘饺子铺,在金川门外敢以“黄夫人”为名的店铺,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来嘞。”
黄夫人花娘提着茶壶,笑盈盈地上前,快满时停了下来,将茶壶放在桌上:“刘大哥,这年关了也不休息休息?”
刘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可不敢歇着,粮仓得早点补到八十万石。今年凤阳、苏州遭灾,朝廷又动了大军,这粮仓可是空了许多,当时粮价涨的时候,你不也少吃了几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这粮仓,京师的米价就涨不起来。”
“是啊,娘的老天爷不给脸,咱就得自己争一把。”刘白喝了一口茶,劝道:“话说你家啥时候开炉灶,我们可盼着在这里吃饭呢,大伙说是不是?”
“是!”
一起的伙计起哄。
花娘呵呵笑着,说:“等着吧,元旦就开。”
“娘。”
黄莺喊了一声,拉着朱允炆的手走了过来。
花娘见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欢在微服私访时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礼,迎上前招待。
“路过这里,讨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说着,然后看了看一旁的解缙、杨士奇,道:“来吧,这里的茶水虽不比你们平日喝的,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解缙随朱允炆落座,对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尝品尝。”
黄莺坐在朱允炆一旁,将倒置的茶碗翻了过来,对花娘道:“娘,杨先生夸我冬考不错呢。”
“那要好好谢谢杨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与朱允炆。
黄家能有现在,全赖朱允炆的支持,若不是黄九二在司礼监经厂当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宫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访到了黄家,花娘不知道现在家中会过得如何。
现在一切都挺好。
大儿子黄二斤在中华书局当了管事,分管着几家分店呢。二儿子黄二月在京师初等学院,因为成绩优秀,已经进入小四堂,再有个两年,就可以考取国子监的下三堂了。
女儿黄莺也送到了初等学院,学几个字不吃亏,反正家里的活她也帮衬不了多少。
朱允炆对解缙、杨士奇说道:“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个月还是有些积蓄,只不过为了照顾母亲,硬生生辞了,回家门口开了茶楼,念在她勤勉孝顺的份上,收了他们家一篮子蔬菜,给他们写了个牌匾。”
解缙知道这回事,在黄夫人茶楼刚刚出来的时候,应天府的衙役就曾找过黄家的人,他们说是建文皇帝亲笔写的,气得直哆嗦,认为这家人撒谎,结果深挖了下,吓得直哆嗦。应天府府尹还希望内阁给朱允炆捎句话,题字记得留名啊……
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过吓人了。
花娘带着黄莺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对解缙、杨士奇说:“今年收成还是不错,虽然有些地方遭了灾,但江西、湖广、四川、山东、河南多是丰收,北直隶的移民种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错,已经被商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