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亮相,大家捧个场还是有必要的。
伴随着绚烂的焰火,皇后马恩慧携朱文奎缓缓登上高台,两人坐定,焰火伴随着人群的欢呼声达到了顶峰,五颜六色的花火映入每个人的眼帘。
待花火熄,天地寂静时,马恩慧走起身走至高台中央,对台下与周围无数的人喊道:“建文皇帝北巡未归,特托付臣妾携太子文奎与民同欢。”
朱文奎起身,走至台前,精神抖擞,陈迪、黄观等一众官员看着朱文奎,满意地点了点头,不得不说,朱文奎是一个不错的孩子,虽然刚刚七岁,却很是能吃苦耐劳,比他爹朱允炆勤奋多了,至少能每天坐在奉天殿里……
这孩子聪慧,懂得不少,也善于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是个不错的苗子,好好培养,他日定是一代名主。
朱文奎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人,却没有胆怯,而是落落大方,镇定地看着众人,努力提高音调:“我是朱文奎,大明太子。”
声音有些稚嫩,却颇是有力。
百姓欢腾,呼声一片。
习武两年多,让朱文奎的气息变得更有力道一些:“今日在这里与大家同贺国庆,我不能如父皇一样演讲,但也希望带给大家欢乐,提前背诵了一篇文章,朗诵给大家,共贺大明千秋,福泽万年。”
“共贺大明千秋,福泽万年!”
一群人扯着嗓子喊,随后是更多的人喊了起来,声浪一重接一重,直入云霄。
陈迪有些慌,连忙看向一旁的黄观,问:“这是你安排的?”
黄观连连摇头,自己可不敢安排朱文奎演讲与背诵文章,万一背错了,丢了皇室颜面如何是好,在礼部的安排中,朱文奎打个招呼之后,就回去坐在那里当木头人就可以了,然后是文工团的表演,可没安排其他节目。
茹瑺有些担忧,不知道朱文奎会背诵出什么文章出来,该不会是《论语》吧。
朱文奎感受着百姓的热情,心头有些火热,向前迈了一小步,清了清嗓子:“这一篇文章是父皇教导,名为《大明少年说》……”
茹瑺眯着眼疑惑,其他官员也是不解,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
朱文奎傲然喊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大明,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
寂静,深深的寂静。
这一篇《大明少年说》,彻底震惊了在座的无数人,不管是谁,都听得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话,也听得懂“壮哉我大明少年,与国无疆”的豪言。
纵天地变改,
不改少年志!
大明少年,当振奋精神,将自身与国,与大明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
茹瑺站起来,热泪盈眶,双手不断拍打着。
朱文奎的政治首场厉害啊,好啊,妙啊,他没有选择朗诵什么四书五经之言,而是朗诵了一篇世人从没有听闻到的《大明少年说》,而这一篇文章,又是如此的振奋人心,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
不用想也知道,朱文奎将从这一日开始,正式成为大明炙手可热的人物,无论民间还是官场,都将会将他与《大明少年说》绑在一起不断议论,甚至是传之后世!
马恩慧笑得很是舒心,自己的儿子厉害啊,只一次国庆露面,就赢得了足够的关注,给所有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自此之后,朱文奎的太子之位将是牢不可破,只要他不犯什么大的错误,没有谁能动摇他的太子地位。
一个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