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川正是要靠万法不侵之体来达成概念。
因为很明显,第二条路的终点就是概念,有体积,有形状,却又能忽视这些东西的影响,成为质点,还不是那种因为与星球相比,体积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质点,而是完完全全,理想化的质点。
忽略不计,终归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他的万法不侵之体,那是绝对的质点,是不用靠忽略不计就能达成的质点,而如何抹除掉忽略不计的部分,就是概念级要做到的事情。
首先第一条路,增强记忆能力,也就是做到变形之后能恢复到原状态,这是叶川二代神体最重要的功能,他当时采取的是用变种后的强相互作用,来固定相邻的粒子,最后形成网格式结构。
他当初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做不到其他更复杂的功能,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大大降低工作量。
每一个粒子只需要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即可,不需要搞清楚自己的绝对位置,好比排队列找位置的时候,只要找到相邻的,熟悉的同学,就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
这样是很不错,但与第二条路大相径庭了。
不,简单地这么说也不对,那是他当时按照既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第一个条件,也能在极大程度上满足第二个条件,最后得到的最优解。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弹簧强度越高,反而越容易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弹簧形变限度越高,强度往往就会下降。
更别说弹簧相关的其他作用也要考虑周全,这就更麻烦了,比如弹簧的运动情况啊,弹簧的效率问题啊,弹簧的能量储存问题等等。
真实情况中,他不可能仅仅考虑神体的抗打击能力,他总不能做一个天下无敌的乌龟壳吧?
所以他最后才选取了强相互作用,然后将其变种,不仅考虑到了身躯的强度,还顾及到了其灵活度。
但网格式结构完全不能推动他走向概念之路,因为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节点,即便强相互作用大大增加了冲击在其中传递的上限与速度,还能让其最后还原,但只要有节点存在,就一定会有许多分区,导致其不能看作是整体。
就像敲击铁管的一侧,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从很远的另一侧传出动静,铁管内部正是有着无数传递相互作用的节点,那是一个个粒子,虽然铁管比单纯的空气传递冲击的速度要快得多,但这没有意义,再快都没有意义。
所以叶川才没有试图去继续提升强相互作用的强度,因为无论强度再高,始终还是依靠着强度这一概念,这样一定会存在极限,只要施加的冲击超过了这个极限,结构势必会崩坏。
无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永无尽头的博弈,却始终触碰不到另一个领域。
因此,叶川才决定以这条路为辅,以质点的路为主,这两者对于叶川需要冲击的概念来说,就好比是压强与温度对于气体液化临界点的影响。
加压与降温都能促进气体的液化,但二者的重要程度完全不同,当温度超出了临界温度后,无论再怎么加压,都无法使气体液化。
这才是叶川后来发现他原本的路存在的最大问题,他过于注重‘加压‘,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降温‘。
但其实也不能这样说,叶川是知道‘降温’的重要性的,他曾经也想做到这一点,只不过当时能力不够罢了,所以现在他需要将重点放在‘降温’上面,也就是如何让神体形成一个整体,变成真正的质点。
叶川第一步要做的,是更换节点结构,他需要把网格式结构,转换为分布式结构,也就是说,任意一个节点,都会与所有其他的节点相连接,而不再是原来的仅仅与相邻的节点相连接。
这其中的工程量非常大,假设有n个节点,按照原本的计划,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