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开始,场内的玉米比外面早种了一星期,成熟相对早点,穗子已经耷拉下来了,老王还没有准备收获。
突路霸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路东空地边,停着一溜五台破拖拉机,两台轮式三台履带式,都是东方红八十五马力。还有三个破烂大车斗,没有底板,铁丝绑着一排木棒。
这是杨文戍的成绩,自己给他的指令是,尽量多低价收购这类破烂,要能启动开回来。
林场的内部建设,已经到了尾声。水泥路以东部分的高地上,有一座占地五六亩地的大院子,和晒场这边门对门,南侧是一排高大敞棚,北侧是一排房子,东北角是个方方正正的单独小院子,占地一亩左右,里面是南北相对的两排平房。正在粉墙,院子里做地面硬化。所有的建筑垃圾,混了泥土的砂子石子都被填在院子中间,碾压平整,浇上二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再养护几天,就可以使用了。
这个工程是由老王协调,请来县里建筑公司来做的。他们没有什么业务,对这个私人农场的高价邀请很感兴趣,派来一批骨干工人,吃住在这里,总算在秋收前按期交工了。
房子都是彩钢瓦房,没有复杂的二层,工期要求就是秋收前交工。交工不等于可以使用,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他们的建设部分,后期装修,还没开始呢!
东院这排房子建设很简单,砌了山墙之后,上面和南侧敞棚一样,都是铺设彩钢瓦,就连窗户都是一种特制钢窗。
丁文东不在的时候,老王去了外地,采购回来几卡车物资,还有一辆外形奇怪的轮式收割机。还有就是装修材料,水电水暖器材,还有一些大木箱,都是机械设备,都停在晒场的敞棚下面。
那八名工程兵完成任务后,走了七个,只留下一个老六魏六哥作为老王的助手。
现在大忙季节,魏老六还在带着王志峰几个搞装修呢!
林场的玉米种植时间,比别人的大麦茬庄稼还要早点,成熟期自然也提前一些。因为种植的是活杆成熟品种,肥料充足,外面看着枝叶青绿,苞米外皮已经黄熟了。
玉米叶是牲口的替代饲料,现在地边的青草已经老了,稻草没有收割,就有人来打苞谷叶喂牛。
周边村民家里种植玉米的很少,就是有,面积也很小,还是晚熟品种,肯定还不能打掉叶子。祝老爹和姚大舅知道情况,却是挨不过情面,就允许村民进来。
老王管理着水泥路以东林场这部分,是禁止进入的,西边的五十多亩熟地种的是大豆,在大家精心管理下,长势和产量将会是周边村民学习的典范样板。村民的大豆一般亩产三百斤就很少见,这一块地将会有他们的两倍单产量。
丁文东的车子回来了,才是午后四五点钟的样子。停在路西晒场上,就看见一个个蓬头鬼似的村民,扛着大捆的收获往外走。
他对林场的变化没有什么感觉,那本来就是他设计规划的,只是变蓝图为现实而已。
陈伽也没感觉,她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体会不出来劳动者的努力付出。
阿绣的感觉就不同了,林场现在的模样,和她五月份离开时,已经发生的变化,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翻天覆地!覆地是肯定的了,整个林场地面被全面刨过来翻耕一遍,有了收获。翻天是不可能的了。
这台奇怪的机器是玉米收割机,前面有着五个伸出老长的尖嘴,是收割机的改装型,改装重点是剥皮装置,把直接收获玉米粒,改成收割苞米穗子。这是根据地域不同进行的改动。中原不比东北,人家是一年一季,苞米能长到下雪,果实耷拉下来再收割,那时秸秆已经没有水分了,直接收玉米颗粒,秸秆铡碎撒在地里,直接翻地掩埋进去。
中原就不同了,种植模式是一年两熟,需要抢收抢种,活杆成熟是后来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