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之所以这么考量,就是怕官员为了自己的官位来回奔走从而完全什么利益交换。
一旦站了队进行了利益交换,就身不由己了。
“然后入围了的这些候选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核查其政绩,进行评分。”
“然后入殿由朕亲自出题,候选官员写策论,由礼部和翰林院阅其卷子,进行评分。”
“这两项考核,各占一半,并且政绩量化打分与策论打分全部公示,公示五天无异议者即可上任。”
朱翊镠话音刚落,就是百官哗然一片。
“廷推乃是祖制,绝不可轻改!”
“选任大僚,事关重大……”
廷推与类推、部推、敕推一起构成了明代官僚铨选最重要的部分,其推举对象是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首长并称的大九卿、巡抚,参与者是大九卿,以参议推升之官票决的结果作为皇帝任用的参考。
而张四维一直在拧着眉头,这廷推制度是文官集团制约皇帝的一项手段,虽然皇帝可以对其完全置之不理,但是廷推某种意义上就是代表了文官集团的意志,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廷推置之不理,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抗。
天子这一出,为的是什么?
张四维细细品着,又觉得无论是评分还是公示,似乎都是天子自己对皇权进行了制约。
几个老臣同样在揣摩着天子的真是意图。
朱翊镠没有理会百官的议论,继续道:“另外,这官员投票全是不记名投票,投出的支持和反对只需要打勾就可。”
吏部尚书王国光思虑了一会儿,则是开始抚须点头。
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有些人畏惧权威而违背自己初心的投票。
“诸位爱卿怎么看?”
官员们面面相觑,他们都想观望一下。
这时候一个御史站出来说道:“陛下,廷推乃是我大明的祖制,怎么能随意更改?”
朱翊镠道:“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尽善尽美的。”
“可能在制度的创立之初,尚且善处颇多。但是随着制度的不断运行,它的弊端就会不断的显露出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钻空子。”
“王荆公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一听这话,御史瞪起眼睛,“皇上怎么可听信王安石之话?若不是王安石,赵宋怎会亡国?罗大经斥责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使得赵宋的朝政内讧不断,两党之争斗激烈无比,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产生了极大的内耗,将原有的良好政风气涤荡一空,所以赵宋才有了靖康之耻!”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都是频频点头。
朱翊镠又想起来,在这个时候王安石的评价还是特别低的。
还没有多少人为这位改革家翻案。
如严有禧将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并列称“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朱光庭说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朱翊镠想了想后世任公所言,“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安石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朕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但又有一个官员站出来,“朱熹朱夫子就评价王安石变法是群奸嗣虐、流毒似海,陛下何以如此高看安石?”
朱翊镠反驳道:“安石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话不说还好,这一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