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热气腾腾的正宗的常州小笼馒头,已经被店家的伙计端上了桌。一人品一客倒也算公平,可是当詹辛村老爷子打开小巧玲珑的竹制笼屉的笼盖之时,差一点被气得吐血:“有这么大方破费的吗?平时就听说常州人抠抠索索,一副小气吧啦的吝啬模样,甚是令人厌烦。今天总算见识到正主了。”眼见得这一屉小笼中,疏散的摆放着不多不少仅有六只边上带着精巧细致十八个褶子的小笼馒头。就凭詹辛村小詹子的食量,一口就能吞下三只。用夸张些的话来说,这一屉小笼馒头几乎都无法填满詹辛村詹老爷子那日渐稀疏的齿缝。眼前这一位黄秋明黄老先生,虽然已经算不得是个正宗的常州人,可是架不住他祖上是呀。他家祖上可是根正苗红正宗的常州人。“我在这可不是对常州黄家出来的《人类太空探索舰队》总司令黄秋铭元帅有什么不敬的想法,我在这里只是对事不对人。算了,还是把这些话闷在肚子里烂掉好了,省的待会有人会给自己安上一顶,对那位远在宇宙太空,为人类征战的黄秋铭总司令大不敬的帽子。”
曾经的常锡剧花脸名角詹辛村詹老先生,把自己心中的吐槽强行压了回去。皱了皱眉头,举起手中的竹筷伸向那不足200mm直径的,果然是非常小的小竹制笼屉中疏落摆放着的不多不少仅有六只的,边上带着精巧细致十八个褶子的小笼馒头。可是他的举动却被今天的东主,剧作家黄秋明老先生给拦下。只见这一位吝啬抠门到家的黄秋明老先生摇头晃脑的对詹辛村说道:“小詹子呀,一看你就知道是个外行戆度,小笼馒头可不是这么吃的。你仔细看着我给你示范一下就知道了。”
打开笼盖,黄秋明黄老先生嘴里念叨着:“轻轻移,慢慢提,先吸汤,再吃皮。就像我这样才行。”轻轻挟出一只小笼馒头,放入盛放镇江金山香醋的碟子里浸一下,再用筷轻轻挟起,在小笼馒头外侧,小心翼翼的在底部边皮处咬开一个小口子。吸吮了一口小笼馒头内部鲜美的汤汁,然后再把开了口的小笼馒头浸到醋碟之中,让镇江金山香醋流入小笼馒头内,然后再把整个小笼馒头都放入口中中大快朵颐。品味这一道传自北宋时期的常州美食之时,就必须优选镇江恒顺出产的金山香醋,北固山的都不行。理由只有两个字“正宗”。只有这样吃法才能够真正品味出常州小笼馒头的独特风味。
这种十分讲究过程的食用方法,据说是传自北宋年间。大才子苏轼苏东坡每一次秋季来到常州之时,此物是必须具备的首选。在北宋早期,街头巷尾的坊间食肆并无包子之说。故而此时就已经出现的常州小笼,也只能以馒头相称。而到了北宋末期,人们采用的以包馅的馒头称为包子,不包馅的才叫馒头之时,才有了包子的传说。而且当时的馒头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水浒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炊饼。在北宋时期,武大郎沿街叫卖的炊饼,实际上也是馒头,而不是大多数现代人所以为的烧饼。以讹传讹,有许多讲述这一段故事的没有文化的无知编剧和导演,在一番无脑添油加醋的改编之后就变成了:“卖烧饼的武大郎,被潘金莲伙同着奸夫西门庆给毒死了。” 其实这根本就是个误传。在北宋早期由于受西域饮食文化的影响,许多食物都被冠以饼子名称,如今人们常吃的面条,在当时也被冠以汤饼之名,由于到了北宋晚期。包子的名称已被广泛流传。故而流传到杭州(临安)的常州小笼馒头,也被许多宋代的杭州人改头换面称之为小笼包子简称小笼包,就连前面的常州名头也不再提及。小笼包这样的称呼多见于港产古装戏中,也流行于十里洋场的旧上海与江南诸多城市。唯独只有常州仍然顽固的坚持保留了这一种传自北宋早期时的初始名称。
詹辛村试着学习黄老先生的方法,开始对着桌面上江南顶级的,皮薄、馅大、汤汁丰富的常州顶黄加蟹小笼馒头下起了黑手。上手不易入口难,可是一经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