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方法……或许才是根本之法。”
苏文塘想到了前世,街边卖的烤红薯,和餐馆里最常见的土豆。
这才是封建百姓能吃饱的关键啊。
苏文塘回过神来,开始说第二个办法。
“这世上有两种作物,一种叫做红薯,还有一种叫做土豆,如果地里能够种上这两样东西,百姓就能勉强吃饱。”
土豆和红薯虽然依旧不能让百姓富足,但在灾荒年间,却真的能让许多百姓还有口吃的,不至于饿死。
明代由于小冰河期的原因,大灾很多,旱灾冰灾频发。
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路有冻死骨,遍地皑皑白骨,悲凉至极。
但是有了土豆,红薯也许真能让大明再存活百年。
“红薯,土豆?这是何物?亩产多少?”
朱棣疑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明人,他确实没听过这两种植物。
“这是两种农作物,红薯亩产至少千斤,土豆至少两千斤。”
朱棣一听就呆住了,这世上有超过千斤的农作物?!
如果真有,那这就是神物啊!
如今江南水稻,亩产多的不过五百斤,最高也才六百斤,而且去了壳,成了稻米也就四百多斤。
而千斤?那是老百姓一辈子都没听过的数字。
苏文塘说的很保守,实际上,红薯和土豆的产量要比他说的翻倍再翻倍。
红薯和土豆高产时达到万斤都并非不可能!
只不过那也是特例,但一般来说红薯至少也有个四五千斤的产量,土豆更惊人,至少六千到万斤。
“真有这样的东西?!”朱棣再三确认。
苏文塘猛的点头:“真有。”
“这种东西在哪里?朕……我带人去抢过来!”
朱棣没怀疑苏文塘说谎,毕竟有了第一个方法作为铺垫,在说出一个类似神仙志怪一样的仙物也没什么必要。
“这我就不知道了,只是从古籍中查看到只言片语而已。”
苏文塘可不敢说,那东西现在就在大海的另一端,毕竟以现在的航海技术,横跨太平洋简直是痴心妄想。
而黄大学士可是内阁官员,要是他和皇帝说了这事,永乐皇帝脑袋一热,派三宝太监横跨大洋。
那他可就罪过大了。
三宝太监说不定要因他而死。
更何况现在找到了红薯和土豆,其实产量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现代农业中,土豆和红薯能有那么高的产量,都是因为一代一代改良过来的。
苏文塘只能指望自己那破系统能早一点把改良版红薯和土豆给抽出来了。
朱棣眼中的失望一闪而过,但很快又恢复如常,只是心里已经起了寻找的念头。
若是这两种东西真如苏文塘说的那样,那就是把整个大明翻过来都得找到。
还得让三宝太监去找,出海去找!
不过即便让三宝太监去找也注定会让朱棣失望,红薯和土豆离大明太远了。
“你这小崽子到真的见多识广,而且还写的一手好字,作的一手好诗啊!”
朱棣收起关于红薯和土豆的念头,转头开始说起苏文塘的书法来了。
现在整个应天府内,已经有不少文人开始吹嘘苏文塘的书法和文采。
只是因为原稿已经被朱棣得到,应天府中的众人对最近兴起的书法大家苏文塘实在一无所知。
只是那首诗,确确实实在应天府内传遍了。
如今如果有人不知道这首诗文,那一定会被周围读书人给鄙视的。
苏文塘对黄大学士知道自己是诗文作者一事并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