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远的筹谋,远在洛阳的牡丹一无所知。
自从那封信后,她和林远再次断了联系,倒是长安城的消息不时传来,就像秋风吹起湖水的涟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过,从长安传来的,大都是安乐公主李裹儿的消息。
这位恩宠无边的大唐第一公主,如今凭借一己之力,成了天下百姓的谈资。
关于她的消息,牡丹不用刻意去打听,就听了个满耳。
都说以国为家,李裹儿是真的做到了,她把皇帝父亲的天下当成了自己的家,毫不客气,为所欲为。
因为昆明池没有讨到,李裹儿变本加厉,抢占良田,广拆民房,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凿出了一个私家池沼,取名“定昆池”,意为定要超过昆明池。
据说这定昆池不但占地宽广,其装饰更是无比奢华,耗费的人力财力难以估计。
池中累石象华山,引水象天河,还铸造宝炉,镂刻怪兽神鸟于其上,其间镶嵌砗磲珊瑚不计其数,奢华程度胜于宫掖,惹得百姓议论纷纷。
而牡丹也听说,监造定昆池的人,正是林远。
这些日子,除了李裹儿穷奢极欲的消息,牡丹听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她和林远的那些流言了……
听说林远回了长安,深得李裹儿的信任和重用,甚至亲自央求皇帝父亲,给林远求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
要知道,如今的李裹儿,为了在朝堂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滥用开府设署、征辟属官的特权,公开卖官鬻爵,专门出售官吏委任状,时人称之“斜封官”。
说起这斜封官,原本还起源于武瞾。
要知道,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在官员任用上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般而言,一个名正言顺的授官诏敕需要经过吏部注册、中书拟诏、皇帝画敕、门下复核、尚书颁发这一整套流程。
在出具诏敕的过程中,皇帝只需在诏书后用红笔画一个大大的“敕”字,再把这份诏书用黄纸做的档案袋包好,送给门下省复核。
期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个部门权责明晰,互相制约,几道手续缺一不可,少了哪一项都不能称为诏敕。
不过,这看似完善的制度也有漏洞,一旦遇到强势的皇帝,就很容易被撕开口子。
当年武则天执政初期被朝中老臣掣肘,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她就打破常规,越过中书门下擅自封官。
对于武曌而言,那只是权宜之计,她深知制度的重要性,待自己坐稳了帝位之后,就不再私封官吏。
但如今中宗继位,李裹儿、韦后等人却继承了这个制度漏洞,出于私心越过三省六部自行封官。
中宗虽然纵容她们,对她们的欲求无一不准,却又没有母亲武瞾的魄力,在此事上不敢过于张扬,而是遮遮掩掩。
正规诏令都是御笔朱批,红笔画敕,而中宗在在这些封官诏敕上都用墨笔画敕,黄纸封袋也故意打斜封合。
于是,一见到这种斜封墨敕的诏敕,尚书省就知道这是皇帝私旨。
虽然不正规,但诏书有皇帝签字,加上如今的朝堂基本被韦后一党把持,也就无人敢驳。
所以朝中一时买官成风,滥吏充斥,这些被皇帝私封的官也被称作斜封官。
其中,就数安乐公主李裹儿手下的斜封官最多,还都是明码标价的,实行“价高者得”的原则。
不过,此番她给薛林远讨来的,是正三品的工部尚书。
这可是个肥差,林远一分钱不花就捞到了,可见李裹儿对他的重视……
牡丹听闻林远高升的消息,心中难免酸酸的。
其实她明白,能当上工部尚书,除了李裹儿的偏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