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问夏相国,为何沐王爷全家遭难,唯有他可以全身而退。夏国相面露凄凉,惨然答道:“昔日城破,沐王爷率众突围,明知大限已到,仍作垂死一搏。我本随在沐王爷身边,也已做好拼死准备。可那沐王爷却把我叫住,嘱咐我带上全部财宝,率领亲兵队五十名汉子,护送六十岁以上老人和十六岁以下孩童,以及妇女家眷共八十六口人,向南逃往交趾的罗城(越南河内),山路崎岖,道路难行。昼伏夜行,疲于奔命。两千里地,足足走了整整九十天!”
李信听见他说得可怜,忍不住问道:“你可全都送到了吗?”
夏国相红了眼眶,哑声答道:“除了两位老人染疫而亡外,其余八十四人毫发无损,安全送到了交趾罗城!可怜那五十名亲兵 ,路遇盗匪,拼死搏斗,死伤近半。翻山探路,遇水架桥,死了十余人,伤口溃烂,无药可医,又死了十余人。到达罗城时,仅剩下七名伤兵!国相将其留下,医治创伤。待其伤愈后,就地充当护卫,继续保护沐王爷家眷!”
赵之义问道:“夏先生为何不留在罗城,照顾沐家人众呢?”
夏国相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答道:“国相千里迢迢回到云南,是为了寻找沐王爷遗骸,意欲将其安葬,刻碑留记,以供后人祭奠!”
赵之义问道:“不知夏先生找到没有?”
夏国相凄然答道:“国相扮作游方郎中,也扮过教书先生,围绕这昆明城方圆百里,一直寻找两年零七个月,至今尚未寻得。”
李信问道:“夏先生为何不再继续寻找?”
夏国相答道:“国相一直不敢以真身示人,惧怕被当作前明余孽抓捕入狱。”
董行端问道:“夏先生为何不怕本抚台把你抓起来呢?”
夏国相答道:“国相三岁入塾,十岁进了童生,十四岁考上秀才,十八岁中了举人,一生抱负是为国为民!怎料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适逢国家大乱,朝廷交迭,空有一身本事,却是无处施展。素闻平西王求贤若渴,招贤纳士,故而登门自荐,愿为所用。既能为民办事,又可以继续寻找沐王遗骨。真若被抓,甘愿认命!”
董行端于案上写下一行文字,交与夏国相。夏国相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平西王安排,已将沐王爷葬在凤鸣山东南五里处银桦树下,墓碑所刻“水木清华”!
夏国相看了,知道水木便是‘沐’字,于是泪流满面,跪在吴三桂面前,痛哭道:“平西王慈悲,夏国相情愿将余生献给平西王爷,结草衔环,以报大恩!”
吴三桂与祖大寿交换了眼色,对夏国相说道:“夏先生请起!本王念你不忘旧主,重情重义,胸有为国为民之抱负,又有运筹帷幄之能力。欲请先生至红副帅军中任参将,协理军事。红副帅驻守泸沽湖畔,守护云南北门,拒张献忠于北门之外。你可愿意?”
夏国相仍跪伏在地,口中说道:“王爷哪怕让国相做牵马小兵,国相也甘之若饴,绝不推辞,何况参将?”
吴三桂道:“夏先生请起,两日后红副帅即将到来,届时请祖元帅介绍你们相见。夏参将谨记,绝不让献贼南进一步,祸害我云南百姓!”
夏国相又磕了一头,说道:“感谢王爷重用!”
站起身来,冲祖大寿深鞠一躬道:“夏国相定遵元帅号令,协助红副帅,扼守北大门,绝不让张献忠窜到云南境内!”
吴三桂诸事安排已毕,又得到了老谋深算的夏国相,心中欢喜,吩咐各自散了。自己要回王府找陈圆圆去。
从五华山上下来,信马由缰,观山赏景,不知不觉来到野园门前。
童元说道:“都说这野园风景秀美,王爷何不进去看看?”
张树在旁闷声说道:“满湖面都是残荷败叶,有什么可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