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英说道:“英儿,都是身外之物,无须留恋。”
“是,父亲。”藤野英答应一声,收回了目光。郭大靖已经出了宅院,连背影都看不到了。
…………………
历史上,一战时期的拉火管用过纸、锡、黄铜等材料,后来则主要是铜。工艺上,自然也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灵敏,越来越耐用。
比如纸质的,就可能受潮。如果条件允许,郭大靖也希望能改进材质,以保证可靠性。
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越快实用越能见到效果,简陋就简陋,只要能尽快用于打击建虏,就是最好的。
所以,在撤出义州的路上,郭大靖便把自己的这个小发明都教给了手下。而且,他还将告诉陈继盛,推广到东江军各部。
短时间内可能造不出太多的地雷,但地雷的特性是埋在地下,只有自己知道,敌人不知道。
有一两颗炸响,建虏就会谨慎前进,他哪知道对手埋了多少?
指望地雷能大量杀伤建虏,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能迟滞其行进的速度,影响其行走的路线,对于东江军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
把建虏拖在朝鲜,等到春暖冰融,平安道山多河多的地形地势,将成为东江军和朝鲜义兵擅长的战场,给予建虏以沉重的打击。
而按照郭大靖的估计,来回可能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朝廷才能够得到消息并给予支持。
也就是说,要到二月份。东江军在粮草物资上,或者是在援军上,才会有所改观,能够发动有力的反击。
时间,对于东江军和建虏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建虏要尽快逼朝鲜屈服,从而结束作战。东江军则要拖住建虏,等待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出现。
龙川、义州两场大战,不知道对攻朝的建虏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皇太极会有什么应对?
尽管郭大靖知道历史的走向,但到更具体的变化,却难以判断。
阿敏是否派兵回头作战,扫清后路;皇太极是否会增兵朝鲜,保证攻朝部队后路无虞;或者是阿敏和皇太极都不作应对,还是自信能达到攻朝的目的?
郭大靖对此只是思考过,便又甩到一旁,不作理会了。
建虏如何行动,他不能左右;东江军如何反击,也不是他能作主的。现在,按他的地位和品级,考虑太多没什么用,做好自己能做的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