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重和沙俄的《望西堡条约》签订时,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已有若干移民村落。这些村落并不是沙俄的军事堡垒,而是自发从钦察草原西部(黑海北岸东岸)迁移来的哥萨克社区。他们男女老少,合计有三千人上下。
按照条约,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去留,以及选择是效忠杨重还是效忠沙皇。其中只有百分之十的人选择西迁,继续效忠沙皇。剩余人都愿意接受杨重管辖。
杨重针对他们善于在寒带上耕种的特点,将他们迁移到贝加尔湖以东的色楞格河流域。那里平地较多,水源充沛,适合耕种也适合放牧,同时也是商道枢纽。但杨重主要的用意并不是这些,而是让他们远离沙俄。
这哥萨克营其实是民团性质。类似这样的民团不仅哥萨克社区有,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埃文人有;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上的苦夷,吉列迷人也有。
华环当局每年会组织当地土著中部分青壮,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军事集训。
但在与建虏或蒙古有渊源的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杨重并没有这样做。如索伦人,布里亚特人,萨哈廉人等等。其道理不言而谕。有个索伦人组成的部旅,但那不是民团,而是如同夜叉营一样,属于募丁佣兵。
哥萨克社区的这个民团与其余土著民团相比,很是特殊。因为他们的这些青壮本身就是很好的战士。所以杨重将他们当成一支常备军对待,他们每年集训时间不是二十天,而是两个月。他们还可按月领取粮饷军俸。
他们平日里为民,各司其业,战时便集结起来奔赴战场。实际上,沙俄,波(兰)立(陶宛)联邦对哥萨克也是如此管理的。
这次他们得到军令后,便立刻集结起来,横穿两千里蒙古戈壁沙漠,直抵土默川。本来这段路程至少要二十天才能走完,可他们以骡马代步,急行十七天就赶到归化城。
因战情紧急,他们在归化城没做停歇休整,便和做为后备的第二军团一起开赴前线。当他们到达岱海西岸大营后,被张磊派来增援马鬃岗的守军。
他们的营队长不是别人,正是巴夫。巴夫见岗下第三军团形势危急,主动带着自己人冲下岗来,填补这个约六十步宽的缺口。
当后金的那些附属蒙古部骑兵逼近时,三百六十名哥萨克刚刚在这个缺口处,排成了几列。
这些哥萨克,人人都装备了皮肖火枪,所使用的冷兵器,一大半人是短矛,另一小半用的则是沙俄射击军常用的斧钺。
他们这短矛其实也不短,有七尺的长度。说短,只是相对于他们平均身高和长矛兵十四尺长矛而言。
前列的哥萨克们已架起皮肖火枪,对着五十步开外,正策马疾驰而来的后金战骑密集开火。硝烟弥漫中,伴随着火铳炸响,八十多发铳弹在六十步的宽度上横扫而去。
冲在最前的敌骑大多数在血肉飞溅中,跌落马下。接着便是一片马嘶人喊。
如此密集的射击,每一息左右便进行一轮。仅仅三四息的时间,他们已放了三轮火铳。后金战骑的冲锋势头立刻为之一挫,不远的地方满是人与战马的尸体。
放完铳的哥萨克,若是持矛的便收起火铳,挺起短矛严阵以待。若是持斧钺的,便收起充当枪架的斧钺,退到后方填充下一发弹药。
不过,先放铳的人中大多是持矛的。所以三轮火铳放完后,哥萨克的阵线前已是一片寒光闪闪的矛刃。
但是后金的骑队依旧保持着惯性,向前冲着。两千骑的铁骑洪流不是说停就能停下来的。最前方的敌骑正以每息三仗的速度冲刺着。
其中一人明明看见前方是一片矛刃,却是毫无退意,还在打马飞驰,并且用块破布盖住了战马的双眼。他是名获得巴图鲁称号的巴牙喇马甲。他并非是在进行自杀式攻击,而是相信对